清朝皇贵妃与明朝皇贵妃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们在看影视剧的时候 , 常常会听到里面的侍女喊什么“淑妃娘娘”、“皇后娘娘”、“贵妃娘娘”等等各种娘娘的称号 , 那么 , 这个“贵妃娘娘”与我们所了解到的“皇贵妃”又有什么区别呢?而我们所熟知的清朝的皇贵妃 , 比之以前朝代的皇贵妃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好好来说道说道 。
【清朝皇贵妃与明朝皇贵妃有什么不同之处?】“皇贵妃”这个称号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是在明朝的时候 , 而在明朝的历史上 , 第一位得到人们认可的“皇贵妃”还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宠妃万氏 。在之后 , “皇贵妃”这个称号也由此延续了下来 。
而说到“皇贵妃”与“贵妃”的区别 , 简单点来说 , “皇贵妃”就是在“贵妃”二字之前加了个“皇”字 , 明显就是要比“贵妃”的等级要高一级 , 是仅次于皇后之下的 。若宫中没有皇后 , 那皇贵妃就是六宫之主 。其职位就相当于副皇后 。
但与明朝的可以同时册封多人为皇贵妃的册立不同 , 清朝的皇贵妃仅可设一人 , 不会出现同时册封多人为皇贵妃的时候 , 并且清朝大多皇帝在位的时候 , 也都只册封了一人为皇贵妃 。
另一个不同就是 , 明朝的皇贵妃 , 原是用来册封明朝后宫最得宠、尊贵的妃子 。也就是所 , 这些妃子并不能册封为皇后 , 但是皇帝确实有非常喜爱她们 , 就让她们作了皇贵妃 , 作后宫之中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的人 。但在清朝 , 在顺治帝册封了董鄂妃为皇贵妃之后 , 后来的皇帝在想将妃嫔继立为中宫的时候 , 一般会先封为皇贵妃 , 暂时管理后宫 , 然后再封为皇后 。
也可以说在清朝 , 封妃子为皇贵妃 , 就相当于是在她们成为皇后之前的一个考验 , 或是一个测试 。皇帝通过你管理后宫的这段时间的表现 , 再来决定是不是要将你立为皇后 。譬如:清圣祖康熙的皇贵妃佟佳氏 , 即后来的孝懿仁皇后 , 也就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 , 历史上著名的“一天皇后”;还有清高宗乾隆的皇贵妃乌喇纳喇氏 , 即纯帝继皇后;还有清仁宗嘉庆的皇贵妃钮祜禄氏 , 即孝和睿皇后;以及清宣宗道光的全皇贵妃钮祜禄氏 , 即孝全成皇后 。这四位都是在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先由妃位封为皇贵妃 , 然后再封为的皇后 。所以可以说 , 封为了皇贵妃 , 就相当于一半踏进了皇后的门槛 。
还有一个不同 , 那就是明朝的皇贵妃 , 大多都是在皇帝还在位的时候 , 由他们自己所册封的 , 但在清朝历史上所册封的二十八位皇贵妃中 , 只有十位是在皇帝还在位的时候所册封的 , 其他的要不就是已死 , 被皇帝所追封的谥号 , 要不就是被下一任皇帝所加尊为皇贵妃 。清朝算上建号之后 , 总共是十三位皇帝 , 但其在位时所封的皇贵妃却只有十位 , 而其中的四位后来还被封为了皇后 , 由此可见他们对册封皇贵妃一位的重视 , 当然 , 也可以说 , 能够被册封为皇贵妃 , 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此妃子的受宠程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