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英烈范筑先 指挥聊城保卫战最终壮烈殉国

抗战英烈范筑先(1881—1938)男,汉族,山东省馆陶县(今属河北)人 。山东省第6区行政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201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抗日英烈荣誉称号 。
范筑先烈士简介
范筑先烈士早年从军到北洋陆军,后到北洋陆军讲武堂学习 。辛亥革命后,任陆军第8旅旅长 。1926年在冯玉祥部任参赞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后,离军赴天津 。
1931年回山东,先后任第3路军参议,沂水、临沂县县长,为官清廉,受到地方拥护 。1936年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积极进行抗日的准备工作 。全国抗战爆发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留在鲁西北地区组织群众进行抗日 。
11月,日军侵犯鲁西北,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他坚决抵制韩复榘向黄河以南撤退的命令,率部接连击退敌人多次进攻 。后接受中共鲁西北特委建议,将各地武装和地方民团收编为抗日游击队,先后建立了20多个县的抗日政权和5万人的抗日武装 。
1938年,拒绝国民党政府将抗日武装改编为省属保安旅的命令,并与八路军129师签订互相支援的协议 。武汉保卫战期间,先后两次组织部队进击日军占领下的济南,牵制日军行动 。1938年11月,日军进攻聊城,范筑先率部督战,守军被日军包围,600多名将士大部分战死 。范筑先宁死不当俘虏,抵抗至最后,举枪自尽,壮烈牺牲 。
范筑先烈士生平经历
范筑先(1882—1938) 山东省第6区行政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原名金标,又名夺魁,字竹仙 。山东馆陶(今属河北省)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烈士、爱国将领 。范筑先早年从军到北洋陆军 。辛亥革命后,任陆军第八旅旅长 。1931年回山东,先后任第三路军参议,沂水、临沂县县长,为官清廉,受到地方拥护.
出身贫农 。9岁入私塾 。13岁时因父病故而辍学务农 。
1904年,加入北洋军第四镇,当备补兵、副兵、正目 。后调入天津北洋陆军讲武堂炮兵科深造,以优秀成绩毕业 。后被提升为哨官、炮兵连长 。深感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渐发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立志富国强兵,建立民国 。因此,拥护辛亥革命 。
【抗战英烈范筑先 指挥聊城保卫战最终壮烈殉国】1913年后,任中央陆军第四师炮兵营长、补充团长、师参谋长和第八旅旅长 。后因厌恶军阀混战,抛弃高官厚禄,辞去第八旅旅长职,回乡隐居,更名“竹仙”,效法古代志士仁人,企图追求探索一条振兴国家的道路 。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毅然复出,投入冯玉祥部下,更名为筑先,表示其革命的决心,被冯委任为高级参议、汉中镇守使署参赞 。1930年中原大战中,任冯部第一路军参谋长 。
1931年回山东,任韩复榘第三路军少将参议 。
1932年5月,被任命为山东省沂水县县长,第三路军指挥部军法处处长 。任上生活俭仆,关心民众,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
1933年11月,任临沂县县长 。到任后,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凡要下属办的事,自己首先做到 。平时衣着俭朴,布鞋便袜,粗茶淡饭,不烟、不酒、不茶 。每次到区、乡视察,从不接受招待,皆到小学与教师同吃同住 。上面来人,不备烟,不置酒,更不设宴 。其亲友来临沂谋事者,均晓之以理,一概婉言谢绝 。在任期间,大力禁烟禁赌,革除陋俗 。他先令人将吸毒的种种危害编成歌曲,绘制漫画,广泛宣传,继之发布命令,对种鸦片及吸毒者从重惩处 。他还亲自带人赴各区、乡检查,发现鸦片烟苗,一律铲除净尽 。对赌博者,亦责令各区乡派员查缉、严惩,并多次亲带随员四处视察抓赌,使吸毒、赌博之风逐渐绝迹 。他还大力整顿吏治,严惩恶绅,采取了重新陈报土地、调整税收负担、分柜收税等项措施,并组织扩街修桥,建立公园, 修建医院,赈济灾民和救济残疾人等 。
1936年7月,调离临沂,临沂城老百姓夹道相送 。沿街摆了许多桌子,桌上铺红纸,置明镜一面,清水一盆 (喻范筑先官明如镜,清廉似水)。范筑先每走几步,即对相送人群拱手致谢 。许多人泪流满面或啜泣成声 。直至中午,范筑先一行才走出长街 。1936年11月,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 。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员,遂发动民众建立抗日武装,保家卫国 。同时,并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统战关系 。同年10月下旬,日军进犯黄河北岸,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电令撤退,为其断然拒绝 。并在聊城主持部下开会,通过了给全国抗战军民的通电,被全国各大报转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