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公认的三位商圣都是谁?

从商朝至晚清 , 古代曾涌现出不少大商人来 。但被公认为“商圣”的只有三位:陶朱公、白圭和胡光墉 。
陶朱公就是范蠡 , 春秋末期越国的大政治家 。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 , 是他提出降吴复国韬光养晦之计策 , 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 , 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 , 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 , 官拜上将军 。
【史上公认的三位商圣都是谁?】但当勾践复国之后 , 范蠡萌生退意 。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 , 于是他急流勇退 , 毅然弃官而去 。首先他到了齐国 , 改名为鸱夷子皮 。但是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 , 就请他当宰相 。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 , 不久又辞官而去 。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 , 自称”朱公” , 人们称他陶朱公 。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 , 又从事农业和牧业 。很快就表现了非凡的经商才能 。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 。但他仗义疏财 , 他赚了钱 , 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 , 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界的楷模 。
陶朱公很有经商的头脑 。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 , 判断价格的涨落 , 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 , 则知(价格)贵贱 。”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 , 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 , 出现”一贵一贱 , 极而复反”的规律 。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 。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 , 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 , 供应市场 , 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 。相反 , 如果价格太低 , 就打击了积极性 , 人们就不愿生产 , 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 , 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 。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 。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 , 要大量收进 。他说“贱取如珠玉” , 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 , 尽量卖进存贮起来 。等到涨价之后 , 就尽量卖出 。“贵出如粪土” , 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抛出 。
就这样 , 陶朱公不但自己致富 , 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与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陶朱公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其“累十九年三致金 , 财聚巨万” 。就是说在从商的十九年中 , 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 , 又三次重新发家 。在秦汉时代 , 人们就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 , 其名字成为了财富的代名词 。
接下来说说白圭 。他是东周洛阳人 , 因擅长经商致富而名誉满天下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对其事迹有详细记载 , 并称白圭为“治生祖” 。
颇富商业天赋的白圭从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 , 总结出一套经商理论 , 为后世经商者所师法 。他主张经商必须“乐观时变” , 即经常注意农业生产变化动向和市场行情 , 及时掌握时机经谋取厚利 。采取“人弃我取 , 人取我与”的经营原则 , 每年粮食丰收后 , 买进五谷 , 售出丝、漆 , 在蚕茧上市时 , 便购进丝棉等织物 , 而出售粮食 。他主张经营广大民众生活必需品 , 市场既广 , 销路也好 , 不用与人争买卖之价 , 就可以得到较多的利润 , 这种利润来自时令差价和丰歉差价 。
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 , 也是白圭所奉行的经营圭臬 。他说:“欲长钱 , 取下谷” 。下等谷物虽然价低利薄 , 但为广大庶民所必需 , 销量极大 , 故可取得巨额利润 。同时他也很重视商品质量 , 认为质量最高的商品才能赢得信誉 , 货硬才会有市场 。
更难能可贵的是 , 白圭在经营实践中 , 还明确主张要节约开支 , 勤苦耐劳 , 并能与他的雇工同甘共苦 , “能薄饮食 , 忍嗜欲 , 节衣服 , 与用事僮仆共苦乐 。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白圭认为 , 一个商人要具备“智、勇、仁、强”四个条件 , 这也可以说是他所以能经商致富的要诀 , “智”即要有权变;“勇”即要决断;“仁”即人弃我取 , 人取我与;“强”即坚守时机 。他曾这样说过:“吾治生产 , 犹伊尹、吕尚之谋 , 孙吴用兵 , 商鞅行法是也 。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 , 勇不足以决断 , 仁不能取予 , 疆(强)不能有所守 , 虽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欲学吾术 , 终不告之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