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存疑 专家指或非杜牧所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作者存疑 专家指或非杜牧所作】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写清明的诗以上面这首杜牧的七绝最为读者所熟知 。它曾被选进《千家诗》 , 而这部诗选是旧时代四大启蒙课本“三(《三字经》)百(《百家姓》)千(《千字文》)千(《千家诗》)”之一 , 读过的人极多 , 即使是文盲和幼儿 , 因为常常听人念诵 , 也会知道 , 甚至可以随口背出 , 尤其是那前两句 。
不过这首《清明》很可能不是晚唐大诗人杜牧的作品 。杜牧的诗文集《樊川集》二十卷(前四卷是诗 , 后面是文)是杜牧病重时安排他外甥裴延翰编成的 , 流传至今 , 其中并没有这首诗;后来宋朝人搜罗杜牧的集外散佚之作 , 成《樊川别集》、《樊川外集》各一卷 , 也没有这首《清明》;直到南宋刘克庄、谢枋得先后编选《千家诗》 , 才出现这首署名杜牧的《清明》 , 而清朝康熙年间编成的《全唐诗》杜牧名下仍然不收此诗 。所以不少专家认为这首七绝并非杜牧所作 , 而是唐朝的许浑或别的什么诗人的作品(详见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第4册 , 中华书局2008年版 , 第1432~1433页) 。
但是也很难断言《樊川集》以及《别集》《外集》就将杜牧的作品搜罗净尽了 , 《全唐诗》也不是百分百地可以信赖 , 所以现在也还不能将这首《清明》彻底排除于杜牧的诗歌之外 , 从文学生活史的意义上来说就尤其是如此 。
这确实是一首好诗 。首句中“雨纷纷”三个字直截了当地写出了清明时节的主要特点 , 这时各地雨水皆多 , 诗人开门见山一举点出 , 深得人心 , 遂成名句 。以下三句顺流而下 , 由行人之愁苦 , 进而写到途中有酒店 , 可以稍息 , 可见行路虽难 , 而仍然充满希望和慰藉 , 即使到达那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也罢 。全诗一气贯注 , 明白如话 , 很容易记住 。只要是好诗 , 大家就喜欢 , 是什么人写的 , 普通读者不大在乎 , 他们总是相当洒脱 , 也可以说是持一种纯文学的态度 。
牧童的形象因其热情指路而深得人心 。牧童干这份轻松好玩的活儿 , 雨具总是常备的 , 他怕什么“雨纷纷”!
后来“杏花村”就成了名酒和酒店的一大品牌 , 至今仍是非常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 以至成了争夺的热点 , 由此最可见此诗的魅力 。
所谓文学生活史 , 按法国著名文学史家朗松(GustaveLan-son , 1857~1934)的意见 , 重点要研究作品的接受 。既然作品是为读者而存在的 , 那么就要着重研究这样的问题:“读书的是怎样的人?他们读些什么?这是两个首要的问题 ,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 我们就可以把文学移置于生活之中 。”(《朗松文论选》 , 徐继曾译 ,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 第71页)他主张“描写全国文学生活的图景 , 不仅包括执笔写作的知名之士 , 也包括阅读作品的无名群众的文明与活动的历史 。”(同上第76页)既然工作的重点在此 , 那么将《清明》一诗继续暂挂在杜牧名下 , 亦未尝不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