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三年的读经“攻防战” 小学是否读经引争论
这场围绕着中央教育会会议而开展的读经“攻防战”并非“顺理成章”,而是有其曲折繁复的历史面相 。这是一场并没有真正“胜利者”的战争,而“经典的消逝”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根本性变化 。
1925年末,据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力主复古,不仅办《甲寅周刊》倡导之,更在10月30日部议决定小学读经和中学废止国语 。为阻止此案实施,“新文化”诸公之一——黎锦熙写了一篇名为《为反对设“读经科”及中学废止国语事上教育总长呈文》交教育部,但因11月28日“倒章运动”后章士钊去职而并未公布 。
此呈文虽未能公布,但黎锦熙心中对其应是相当重视,不仅把它作为《1925年国语界“防御战”纪略》(以下简称《“防御战”纪略》)一文的部分内容在《国语周刊》上发表,后又收录在1934年出版的《国语运动史纲》中,另外《“防御战”纪略》又被著名教育人士舒新城编入了流布广泛的《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三册里 。同时其部分内容被舒氏写入了《民国十四年中国教育指南》一书 。因此这篇看似未能“公布”的呈文实对“国语运动”和“反对读经”的历史记忆形成影响甚大 。但也正因为其出炉是为了与“非国语”和“倡读经”进行“作战”,所以其回溯历史就有颇令人生疑之处,比如对宣统三年以中央教育会为中心而发生的那场小学是否“读经”的争论 。
在黎锦熙笔下当时情形是:“小学课程读经,原于清末变法,科举与学校递嬗之际,旧日功令,未容多所更张,其时全国学界倡言废除 。中央教育会议已有严切之提案” 。这段话若套用邓之诚谈民国以来史事的话来说,其“非不实也,果细究之,不唯事情曲折,无此单简,甚且有与事实相反者,异代之后,谓之为信史不可也 。谓之为非信史亦不可也 。”换言之,黎氏所呈现的历史面相过于清晰和简单,属于历史记忆中的“半神话” 。“全国学界”为谁?“严切之提案”内容如何?有无反对声音?实施没有?这些问题均被其一笔带过,而只是紧接一句“民国初建,南京临时政府首即布告废止读经”宣告此事尘埃落定,今后袁世凯、章士钊之流不过是一次又一次掀起“复古逆流”而已 。难道在“废止读经”的道路上一切就那么“顺理成章”吗?回看各种材料显然不是这样的 。
首先“全国学界”云云即可能是一幻象,其大约只能包括商务印书馆、《时报》、《教育杂志》、《东方杂志》等出版机构和这些报刊的编者、作者和一部分读者,再可扩展至江苏省教育会、预备立宪公会等趋新社团的主要成员 。这一网络中人很大一部分是科举出身,且功名还不低,但他们最着力事之一却是对中小学校读经不断提出异议 。光绪三十年《时报》上有人评议《奏定小学堂章程》时就提出要“毅然删去讲经读经一科” 。光绪三十一年张元济也似忘了其发蒙读经的往事,在《教育世界》上提出“勿滥读四书五经”,因为在此时的他看来“往圣大义微言,髫龄之子,讵能解悟?强令诵习,徒耗丧脑力而已” 。此后顾实、蒋维乔、庄俞、黄炎培等人相比张元济抱持的“勿滥读”态度更为决绝 。庄俞在《教育杂志》上就直接撰文追问道“所异者,(小学堂)必强列读经讲经一科,不知何解” 。黄炎培则有更奇特的逻辑,他在视察昆山小学的报告中表扬教员讲经“极清晰”,然后黄氏却说他由此越发感到“全讲经文断非小学教科所宜”!
终于时间到了宣统三年的夏天,学部召集各省与教育关涉较多的官绅参加中央教育会会议 。诸多力主“废经”的人物如张元济、黄炎培、陆费逵等或预备主持、或前往参会,或趁兴旁听,都纷纷从上海赶往北京 。从他们准备的提案内容看,应是已准备好将多年来积储的意见通过此次会议一举付诸实施 。当时在京的常熟士人徐兆玮就在日记里说“近中央教育会正在大张旗鼓,一军国民教育,一停止奖励,皆志在必行” 。
不过真到了开会之时,“志在必行”之种种其实推行得并不顺利 。中央教育会究其性质为清廷学部特设的谘议机构,但开会之初,学部中人与各省所派会员就已俨分两派,各省派来人员“结为一体,专与学部人员反对” 。黄炎培日记中就说“学部人员跋扈已极”!
除了与“顽固司员”、“政客”、“旧学家”等学部一系的矛盾外,各省所派会员间亦极不相能,经常是“凡议一事……有南北之见存焉 。南人所倡,北人非之 。北人所计,南人破之” 。而且中央教育会以来自江苏的张謇为会长,张元济为副会长,但“各省会员中,惟江苏人目空一切,自视甚高,对各省人皆有鄙不屑视之意” 。
推荐阅读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揭秘古代宫廷投毒三大秘法 古代皇家投毒谜案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历史上被裸刑处死的三大美女 她们都国色天香
- 被三个女人玩完的禽兽王朝 北齐红颜祸水
- 明朝疆域 历史排名前三鼎盛时无人敢碰领土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背后的战略误判
- 三十六计故事全集 第八计暗渡陈仓
- 三英战吕布是哪三英 三英战吕布故事简述
- 李广冯唐连遇三代明君为何都不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