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实?系晚清创造( 二 )
古代文明从山地向平原进行
如果抹去乱七八糟事后建构的说法,各地以陶器出现为标志,可以看出不断向东扩张的顺序大致有两条线索 。一条线索是从两河流域越过东亚,从盆地渐渐向东面蔓延 。这条线索非常重要,因为带来许多核心技术,如战车和祭祀 。殷商王国的战车技术和美索不达米亚战车技术极其相似,这个王国在建立初期就是凭着战车技术威震周围各邦,而各邦似乎没有相应的技术 。而到殷商王朝,至少周人已经掌握了大规模战车原理,打破了殷商的战车垄断 。若按照技术扩展的一般规律来说,这些事实等于暗示着:要么殷商本身有西来的来源,要么通过间接传播的方式,先于其他部族接触来自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使它比四周的和更东方的文明群体占有极大的优势 。这条线索的路线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因为古地中海延伸的范围比现在要大得多 。在史前时代,地中海往东的里海、咸海这一系列都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当时的喜马拉雅山没有像现在这样高,中亚气侯没有像现在这么干旱,中国也不像现在这样 。
第二条路线,我们知道的具体情况要少得多,但重要性更大 。材料少得多的主要原因是这条线路所代表的文明线索可能是非国家化或者非组织化道路,最主要是缺乏大规模武士团体和有效的国家统治 。这条线索始于印度,通过喜马拉雅山南部、缅甸、西南夷、红河谷流域和南亚延伸到长江两岸的山地 。我们知道,现在人口聚集最多的平原地带是当时最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因为排水困难,洪水频繁 。人类最早的居住地既不是高地,也不是低地,而是在相对半山坡的地方,这是洪水淹不到的地方,也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开发 。文明技术进一步提升,组织性大大提高以后,才走到低地,排干三角洲和沼地水,把这些地方变得肥沃 。所以古代江南这些地方的文明线索基本上是从山地向平原进行 。
古代南方经济生活优于中原 军事和政治方面落后
最早开发的稻谷来自印度,基本上是旱稻 。而仅仅是稻谷,南方群体就比中原群体享有更大的优势,因为高古时代尤其是殷商时代,中原各个群体基本依赖于效率很低的植物,直到孔子时代才有了黍(一种接近小米的作物) 。这种作物的生产效率很低,蛋白质含量也很低 。相反南方的水稻产量比它高出二十多倍 。仅这一项,南方群体在经济生活方面要比中原富得多 。但奇怪的是,在军事和政治方面南方群体是落后的,从浙东地区出土的古迹可以看出玉器雕琢更精致,阶级分化不那么明显 。玉器雕刻精细说明当地工匠非常发达,有文明生活的理想 。但武士不多,因为出土的戈矛不太多,尸首分离或者四肢不全的非常少 。其邦国或者群落的规模不大,发生冲突的时候,顶多几人或者几十人死亡,缺乏长时性和大规模战争的人力和战资 。
中原的物质生活不如南方,但出现了极其可怕的阶级分化:大的墓葬拥有大量戈矛,小的墓葬基本上除了极少数戈矛之外什么都没有 。戈矛出土非常多,经常出现大规模的数百甚至上千人的尸体,这些尸体明显死于非命 。尤其可怕的是,这些尸体甚至不分性别 。陕西南部出土的墓葬中,包括十几岁的少女(按现在的说法是少女,当时是壮年女子,可以承担最重的体力劳动)明显死于暴力,在战争中被武器打死,身上负伤多达几十处,说明了战争的激烈程度 。而南方出土的尸体只有少数是不全的,尸体骨骼上留下的伤痕非常少,好像都是自然死亡的 。北方这些人无论男女显然是在激烈战斗中死亡或者是在被俘以后遭到武器打死 。这个战斗激烈程度清晰可见:必须打到粉身碎骨,自己爬都爬不动的时候才死在战场上,根本没有像南方那样只是偶然被一块飞石打死就死在战场上 。
【“四大文明古国”说法不实?系晚清创造】高古时代南北方相平衡,南方物质生活上略占优势 。殷商时代及其以后,渐渐变成北方占优势,其中起巨大作用的很明显是北方野蛮的战争伦理和集权产生的军事、祭祀、贵族传统 。这个具有高度组织能力的团体,使其能够攫取多得多的军事资源,足以使物质生活繁盛,但组织能力比较差,会对其他各方形成最大的压力 。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明代画家吴伟 一介乞丐竟然也能成为“画状元”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你做梦也想不到的“梁祝”竟然是这样写成的
- 古代女子出嫁洞房“八件套” 是些什么东西
- 举荐情敌做高官的两位先秦牛人 “私怨不入公门”
- “红颜祸水”究竟是指历史上哪位绝色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