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事件 战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汇总( 六 )


远交近攻
最初作为外交和军事的策略,是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与相邻的国家为敌 。这样做既可以防止邻国肘腋之变,又使敌国两面受敌,无法与我方抗衡 。范睢一计,灭六国,兴秦朝,足见这一计谋的神通 。
华阳之战
华阳之战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将白起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各个击破赵、魏联军的一次长途奔袭作战 。
名称:华阳之战
地点:华阳(今河南新郑北)
时间:公元前273年
参战方:秦 赵 魏
结果:秦获胜
主要指挥官:白起、芒卯、魏冉
阏与之战
阏与之战,是指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
陉城之战
陉城之战是公元前264年(周赧王五十一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占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等9座城邑的作战 。
后期
战国四公子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 。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据载秦军前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战后,山东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 。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 。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另有电视剧以此为名 。
名称:长平之战
地点: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时间:公元前262年
参战方:秦国 赵国
结果:秦胜赵败
参战方兵力:秦国:约55万人,赵国:45万人
主要指挥官:秦国:白起,赵国:赵括
伤亡:赵:约40万人,秦;约15万
窃符救赵
窃符救赵,战国时期著名历史典故 。故事概况为:魏安厘王二十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 。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 。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饱受称颂 。
义不帝秦
《战国策·赵策三》:秦围赵都邯郸,魏王使晋鄙领兵救赵,止于荡阴(《史记·魏公子列传》谓止于“邺”)不进 。又派客将军辛(《史记》作新)垣衍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赵胜劝说赵王尊秦为帝,平原君犹豫不决 。正在邯郸游历的鲁仲连听到“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的消息后,立即去见平原君,要求其为他引见辛垣衍 。鲁仲连开始不说话,他听完辛垣衍幼稚的说辞,便举鲍焦的事为例,驳斥辛垣衍对他的错误估计 。接着,指出暴秦的实质是“弃礼义,上首功”,“权使其士,瞄虏使其民”之国 。并表明自己对强秦的态度,假使秦国一旦一吞并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最后说明他会见辛垣衍的目的是“欲以助赵也” 。鲁仲连还引齐威王率领天下诸侯朝见周天子的故事,说明帝秦的利害关系,并举出商纣对待三公的暴行,证明秦王会与商纣相同,来对待投降他的诸侯 。终于使辛垣衍“起再拜谢”,表示“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 。“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 。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引军而去 。”
债台高筑
战国后期,周赧(nǎn)王听信楚孝烈王,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他让西周公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他的话,他借的钱很快就花完,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
秦灭周
(前369),周烈王逝世,他的弟弟扁登位,这就是显王 。显王五年(前364),祝贺秦献公,献公称霸 。九年(前360),显王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zuò,作)肉 。二十五年(前344),秦在周国与诸侯会盟 。二十六年(前343),周王把诸侯之长方伯这个名称送给秦孝公 。三十三年(前336),祝贺秦惠王 。三十五年(前334),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 。四十四年(前325),秦惠王称王 。自此以后,诸侯都各自称王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