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成谶 山西令狐家族的兴与衰“必灭我宗”

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 势如破竹的中原实际统领者曹操攻破了黄河以北的重镇邺城 , 这也标志着曹操童年的玩伴袁绍辛苦打下的河北基业彻底分崩离析 , 黄河以北的广袤土地迎来了新的统治者 。
冷兵器不长眼睛 , 杀伐之地白刃与血腥自是难免 , 曾经为袁绍父子效力的官员也难逃大败局所带来的厄运 。在距离邺城不远的武安毛城 , 曹操统领的大军轻松破城 , 并收捕了十余名袁绍旧属 。原本 , 这些人都是准备送去问斩的 , 战乱之年也不讲什么审查判罚 , 偏偏曹操本人从旁边经过 , 看到队伍中有一个人衣冠与常人不同 , 便让人叫来问话 。这一问 , 却搭救了此人的姓名 。这人用一口浓重的河东(今山西)话向曹操如实报告身世 。“河东令狐家 , 我认识你爹 , 你爹当乌丸校尉的时候 , 我们在洛阳一起吃过酒 。”他连忙嘱咐士卒:“此乃故人之子 , 怎可随意抓捕 , 还不松绑!”令狐邵本自知一死 , 却不料他的身世救了自己 , 连忙谢恩 , 表示鞍前马后效劳云云 。来自山西太原的令狐邵很快在曹操帐下谋得职位 , 先是担任丞相军谋掾(丞相麾下的军事属官) , 后来长期担任丞相主薄 , 这个职务由于负责署理丞相的日常政治事务 , 被视为朝中要职 , 相当于今天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
后来 , 令狐邵被外派弘农郡担任太守 , 弘农地处两大古都长安与洛阳之间 , 既是军事重镇 , 也是富庶之地 。不想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令狐邵 , 却将弘农治理的井井有条 。他在弘农任职时两袖清风 , 甚至妻子和孩子都很少安排来探望 , 对待下属也比较宽厚 。东汉盛行经学 , 知识分子都以谈论马融、郑玄的经学论著为风气 , 但弘农的学术水平不高 , 整个郡里居然没有一个懂经学的 。令狐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 逐一询问属下的年轻干部想不想求学上进 , 答愿意的就公派他们去自己的老乡山西大儒乐详那里进修课程 , 此举让弘农的学术氛围一下繁盛了起来 。令狐邵的故事结束了 , 但令狐家的故事才是个开始 , 令狐邵降曹开启了山西令狐家在汉末三国乱世中难得的荣光 , 也为这个家族之后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
令狐家族从春秋时始立门楣 , 就没有离开过山西 。最初 , 令狐是黄河东岸的一个地名 , 这里也正是秦晋两个大国多次争夺的地带 。秦桓公时 , 秦国猛将杜回侵犯晋国边境 。这个杜回是个步战天才 , 在盛行车战的春秋时期 , 杜回率领的百人队不用车马 , 步行杀敌 , 上砍甲胄 , 下砍马腿 , 如入无人之境 。晋国这边出战的也不是孬种 , 是出身将门的魏颗 。魏颗在这场秦晋辅氏之战中大破敌兵 , 生擒杜回 , 这是官方的说法 。野史的说法是 , 一位神秘的老人为了给魏家报恩 , 埋伏在草丛中用草绳将大力士杜回绊倒 , 让魏颗赢得了战争 。结草衔环的成语正是出自此处 。
晋国国君的嘉奖是 , 将令狐之地赏给魏颗 , 魏颗就成了第一个姓令狐的人 , 其后代世代以令狐为姓 , 让这个神奇的复姓发扬光大 。
此后八百年 , 进入三国时期 , 活跃在魏国政治舞台上的是令狐浚 , 他是前述令狐邵的同族侄子 , 也是令狐家最有才学的后起之秀 , 族人都称赞他将会把令狐家发扬光大 。然而令狐邵却对此摇摇头 , 他评价这位侄子“性倜傥 , 不修德而愿大 , 必灭我宗” , 翻译成白话就是 , 这小子有才任性 , 不作死就不会死 , 以后一定会把咱们家族带沟里去 。令狐浚听了这话很不服啊 , 但他的确能干 , 很快官做大了 , 名望也有了 , 他还没忘这位二大爷当年诅咒自己的话呢 , 专程前来“拜访”令狐邵 , 其实就是得瑟:“你不是说我不行么 , 哎哎哎不灵吧不灵吧 。”
看着令狐浚翘着大尾巴走了 , 令狐邵一声叹息 , 这老爷子是九死一生才有了现在的官职地位 , 官场的什么事情看不透?他对自己的妻儿说 , 这小子还是野性不改 , 以后保管捅出天大的篓子 , 我活不了多久看不到那天 , 但你们将来恐怕都会受到牵连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