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历史的倒霉蛋:开国功臣为何两次被告谋反
隋朝建立 , 有不少人是出了死力的 , 不说在众目睽睽之下提议杨坚登基的那几大先锋 , 在背后出力的人多了去了 , 王谊就是一个 。王谊少年时即相当出名 , 弓马娴熟 。宇文护时代就已经是极为正直的典型 , 想当年 , 周闵帝在位 , 有个大臣站在大殿有点不恭敬 , 王谊勃然大怒 , 冲上前去就要揍他 , 吓得那大臣伏地请罪 。此后上朝 , 无人敢瞧皇帝不起 。周武帝即位后 , 多次立有战功 , 武帝临终时对宣帝说:“王谊社稷臣 , 宜处以机密 , 不须远任也 。”可见信任之重 。
杨坚当大丞相时 , 王谊打得司马消难等叛军东逃西躲 , 至于巴蜀一带的叛乱 , 更是王谊率领众多将士前往平定 , 维护了北周稳定 。虽然说杨坚代北周而立隋 , 但名义上还是禅让 , 并没有流血政变 , 所以对百姓而言 , 并不是什么坏事 。为隋效力的官员很多 , 并不能要求王谊一人死节 。王谊和杨坚的交情很铁 , 二人小时 , 就已经是好哥们了 。等到杨坚称帝 , 对王谊更是“宠遇甚深” 。几次亲自上门到王家讨酒喝 , 不仅如此 , 杨坚还把自己的女儿兰陵公主嫁过去变成了王谊的儿媳妇 , 之后马上封他为大司徒 。
不只如此 , 王谊说的话 , 杨坚还常常听 。隋朝新立 , 社会渐渐平定下来 , 人口渐渐增多 , 但是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 太常卿苏威建议削减功臣的份例 , 然后平均分配给百姓 。这想法其实于民有利 , 但是怎么操作是个大问题 , 也容易伤功臣的心 。王谊想到这些 , 就上奏说这些为官的人大多是开国功勋 , 才刚刚得到爵位封地 , 还没热乎就要收回 , 很不好 , 应该想办法扩充田地 , 而不是寒了朝臣的心 , 以致于以后无人立功 。文帝听从 。王谊是开国老臣 , 是文帝旧交 , 是大司徒 , 是郢国公 , 有功劳有威望 。文帝即位之初 , 自然是无比倚重 , 但是随着皇权的巩固 , 王谊的地位就有些危险了 。
渐渐地 , 隋文帝对他的恩宠也就淡了 。兰陵公主嫁过去之后不多久 , 王谊的儿子就死了 , 一年后 , 王谊看着自己的儿媳还很年轻 , 就希望她不要再耽误青春 , 早点脱下丧服嫁人 。心本是好心 , 但是当王谊把这事上奏给文帝时 , 却成了斗倒他的导火索 。杨素知道这事后 , 马上弹劾 , 认为他完全不依礼法 , 公主已经下嫁 , 就已经是王家人 , 丈夫已逝 , 就当服丧三年 , 不让儿媳服丧 , 就是不重礼法 , 是为父不慈 。让公主处于不义境地 , 又伤风败俗 , 是个不义不慈的罪人 。并要求有关部门治罪 。本来他也是个随性人 , 就想着儿子已经去世 , 服丧一年也差不多了 , 何苦让公主如此难受 , 本着这种心才上奏的 , 没想到被杨素这么一说 , 他还成了罪人了 , 回家不免就多唠叨了两句 。
【隋朝历史的倒霉蛋:开国功臣为何两次被告谋反】这下子牢骚又传到有关部门耳朵去了 , 认为他对君王产生怨怼 , 是为不忠 。加上这个时候还有人告他谋反 , 说他名应图谶 , 有帝王之相 , 这下子又患了大逆不道之罪 。几条罪下来 , 不处罚不行了 , 隋文帝亲自查问此事 , 结果主审官认为王谊牢骚话是有的 , 但是谋反则毫无迹象 。隋文帝赐酒给他压惊 。但是人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 。上柱国元谐也感觉自己被文帝冷落了 , 两个同病相怜的人来往就多了起来 , 说的话也不好听 , 可巧就传到个胡僧那里 , 有关部门又开始弹劾王谊 , 大逆不道要谋反 。初次只是个人 , 这次还牵涉到另一人 , 还有人证 , 隋文帝也只好对着这个老同学感慨了:“朕和你是同学 , 我也很同情你 , 但是国法如此 , 我能怎么办?”只好下诏“宜伏国刑” , 王谊最终被赐死 。王谊有没有谋反 , 明眼人都清楚 , 可是他还是不得不死 。所谓的牢骚话 , 并不具有杀伤力 , 至于大逆不道的酒话 , 图谶 , 人证胡僧 , 就算整合起来也不能成为铁证 , 只是君要臣死 , 臣不得不死 , 有什么能辩解的呢?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