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火车票一票难求 车站天天“春运”
亲 , 放假回家不?车票不好买吧?其实火车票购票难不是今天才出现的 , 民国时期就很严重 。当时只在开车前两小时发售 , 不预售且窗口少 , 旅客们也没有排队意识 , 只好东奔西跑四处乱问 。梁实秋说得直接:“买票的时候 , 气力稍微虚弱一点的人 , 就许有性命之虞 。”
在民国买火车票的场景一般是这样的:低矮的售票窗口 , 窗户是木头的 , 底下一个小孔 , 像一堵墙上挖了个洞 。售票口外围着一道木栅栏 。栅栏外是焦急等待的旅客 , 一个个伸长着脖子盯着那个小孔 。突然 , 小孔打开了 , 售票时间到了 , 大伙一拥而上 , 你推我挤 , 争着把钱往孔里塞 , 乱作一团 。
大多数民国人对于买票的描写 , 都离不开这些关键词:混乱、拥挤、无序 。有人感叹道:“上了火车站 , 若是时间匆促了些 , 你想挤上去买一张票 , 至少要抱了头破血流的大决心 , 方能买得到 。假使你是一个孕妇 , 或者抱了一个襁褓婴儿 , 除了求哪一位仗义的好汉代你买 , 别无他法 。”梁实秋说得更直接:“买票的时候 , 气力稍微虚弱一点的人 , 就许有性命之虞 。”翻看民国报纸 , 售票处确实有挤伤老妪的事件 。
为什么买票这么混乱无序呢?
客观原因是人多、售票时间紧 , 车票只在开车前两小时内发售 , 不预售车票 , 售票窗口少 。其实民国大火车站售票窗口的数目并不少 , 如上海北站有22个售票口 , 但实行的是分开售票 , 规定某窗口只出售某几站之间的票 , 某窗口只出售三等票 。有的旅客不识字 , 有的旅客不知道自己到达的车站处于哪些车站之间 , 他们只能穿梭于各个窗口 , 来回打听 , 导致车站售票无序 。
主观原因是买票不排队 。实际上 , 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 , 汉语里似乎根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排队”这个词 。1929年 , 大名鼎鼎的《生活》周刊曾发表了一篇文章 , 提倡国人树立“排队”的意识 。文章写道:“‘Lineup’为关于西方社会秩序中一种美谈 , 我国之人自海外归者常乐道之 。”在这句话的后面 , 编辑加了句按语:“此二字似可译为‘排队’ , 即人多之处 , 依先后排成一队 , 鱼贯而行 , 或立者等候 。”但从这篇文章来看 , “排队”在当时不算常用词 , 当时的人也许不知道啥叫排队 。
1929年 , 还有人也在《生活》周刊发表文章 , 专门针对火车站买票拥挤的情况提出了建议 , 作者提出的解决措施也是“Lineup” 。他建议各个车站找一个巡警 , 站在售票窗口前 , “指导买票人依来到的先后次序 , 逐个买票 , 轮流上前 , 英语所谓‘Lineup’” 。梁实秋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 北京被日寇占领期间 , 正阳门火车站长年驻守着日本兵 , 看见有人不排队立即狠狠抽一鞭子 。
可见 , 管理不善、缺乏现代排队意识是民国前期购票难的主要原因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 , 民国大力改革售票办法 , 规定各车站增加售票窗口 , 并24小时开放 , 使旅客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到任何等级、任何车次的车票 。还在售票窗口增加了只容一人进出的“自动转架” , 以引导排队 。这些措施都取得了实际效果 。
【民国时期的火车票一票难求 车站天天“春运”】可惜 , 抗战爆发 , 这些改革的努力也化为乌有 。抗战胜利以后 , 铁路受损严重 , 机车车辆非常缺乏 , 买票变得比以往更加困难 。抗战后坐火车几乎天天经历“春运” 。这种状况直接催生了两个新生事物 , 一是假火车票 , 二是黄牛党 。假火车票这时候刚刚出现 , 数目不多 , 影响有限 。黄牛党问题却已经相当严重 。当时的大城市火车站周围天天都有黄牛党 。有人统计 , 光广九火车站就有近三百黄牛党 。政府出动了大量宪兵、警察、便衣打击倒票;粤汉铁路局还出台奖励措施 , 规定举报一个黄牛党奖励10万元 。然而 , 无论如何打击 , 黄牛党依然络绎不绝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民国乱象 第一外交官顾维钧被通缉穿女装逃走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