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文坛神童骆宾王生死谜局 到底流落何方( 二 )
逃逸一说虽然含混莫名,倒有几分可信度,或许就是历史事实 。骆宾王本非元凶主谋,或许因才名被徐裹胁也未可知,连蛇蝎心肠的武则天亦起惜才、怜才之心,由此可见他属于可杀可不杀之人,死与未死,不在必然 。众多唐代文献对此语焉不详,并不肯定骆宾王被杀,而是含混地说“余党赴水而死”,“余党”中有无骆宾王,并未提及,即便骆宾王就在溃兵中,而且随众一同绝望赴死,投水之后,孰生孰死亦非必然 。
投河自杀一说主要来自唐人张鷟的记载:“ (宾王)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此其谶也 。”骆宾王曾作《帝京篇》,诗中有“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二句 。骆宾王之后的命运结局让人不禁产生联想,他似乎早有预感,抑或是无心之语却一语成谶 。张鷟于公元670年中进士,和骆宾王基本是同时代之人,谶语虽有些因果宿命的迷信色彩,但张鷟在其文章中所记载的肯定是当时流传甚广的传言,也许是街谈巷议、沸沸扬扬、不胫而走之“谣言 。”
徐敬业兵败二十年后,郗云卿为《骆宾王文集》作序时这样写道:“文明中,与徐敬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 。”郗云卿乃奉唐中宗旨意为骆撰序,写好后肯定要呈给皇帝御览 。骆宾王事败后逃遁隐匿一事,他是不敢随便下结论的,必是经过调查后得出的证据确凿之结果,此论经过官方认可后借郗云卿之笔公诸于世 。《新唐书·骆传》则用毋庸置疑的语气写道:“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 。”
民间对骆宾王的下落则有更为离奇的说法 。比如传言诗人宋之问遭贬官后夜游灵隐寺,看着一轮圆月下汹涌澎湃、如万马奔腾咆哮而来的钱江大潮,他突然诗兴大发,他起头呤了两句后再也接不下去,踱来踱去没了灵感 。他搜肠刮肚,字斟句酌,却始终觉得不妥 。这时,一位披着袈裟的苍髯老僧踱将过来,问他为何深夜不睡,在此彷徨呢喃 。宋之问告知原委,老僧让他呤出前两句看看 。宋之问念道:“鹫岭郁岩峣,龙宫隐寂寥 。”老僧稍加思索,接道:“楼观沧海月,门听浙江潮 。”宋之问一听,不禁惊愕,这两句有如神来之笔 。其景观铺排恢弘寥廓,气象雄奇高远壮美,真乃名山古刹藏高人啊!受老僧启发,他思路一下被打开,文思如泉涌,将这首难续下去的断篇一气写完 。他这首诗其它几句也还泛泛,唯独老僧所赠那两句犹如点睛之笔,堪称警策绝句 。
第二天,宋之问再次赴灵隐寺拜访老僧,却遍寻不获,有知情僧人告述他:“那老和尚就是骆宾王!”
宋之问一时间瞠目结舌,再问,寺僧答曰:“当日徐敬业战败,与宾王俱逃 。率兵讨逆之将帅恐失了主犯,上面怪罪下来,不好交代,于是在数万战死者中找到两个相像的人,借降将王那相名义斩首报功 。后来风传宾王不死,将军们怕犯欺君之罪,也不敢大肆搜捕 。
对于这则亦真亦幻的神秘传闻,信者极众,怀疑者亦有之 。怀疑者说:骆宋两家为世交,骆宾王年长,是宋之问父亲的同僚,和年少时的宋之问也有交集,怎可能见面而不识呢?
相信者说:宋之问被贬官时已经50岁了,岁月的沧桑早已改变了彼此的容颜,此时离骆宾王失踪已过去20年,骆已是古稀老人,两人见面而不相识,亦属常情 。况且月色下,朦胧中,骆宾王又有心隐瞒,故意遮掩,倒也在情理之中 。
据说在明代有人在江苏南通城郊挖染料池时,无意间挖出一座古墓,苍苔斑驳的墓碑上依稀可辨:“唐骆宾王之墓” 。
清代一位旅居南通的外地学者在考察南通的山川地理时,找到并挖掘了这座古墓,残缺的石碑上只剩“唐骆”二字,墓中只有几根枯骨,他将之移葬于风光秀美的狼山下,至今遗迹可寻 。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成谜 。许多若有若无的线索告诉人们,在那个追索甚急、鸟震鱼惊的日子里,一代文曲星骆宾王似乎侥幸撞破天罗地网、逃出生天,他先藏匿于邗沟的一片芦苇荡中,后来寻机逃到崇川(今南通),最后一直隐姓埋名潜藏在那儿,直至老死崇川 。
拨开层层迷雾,骆宾王失联一事已渐渐清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逃逸”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至于他逃亡时是隐身寺庙或是藏于民间,因年深日久,已经无法考据了 。
【唐初文坛神童骆宾王生死谜局 到底流落何方】逝者如斯,人死灰灭,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一晃已过去1300多年,此刻再孜孜以求于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的最终下落似乎没多大意义,然而,历史的魅力与乐趣不就蕴含于对事物真相与人之命运的探索与发现中吗?
推荐阅读
- 被喻为文坛常青树的苏雪林非同寻常的爱国情怀
- 陈子龙墓在什么地方 明末文坛殿军陈子龙作品
- 别人家的孩子 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神童
- 满洲神童顺治6岁登基时的奇异表现
- 三国排名第一的枪神童渊 赵云也只能排第二
- 被喻为文坛的常青树的苏雪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 民国文坛轶事:章太炎曾讽孙中山是“魏忠贤”
- 王允除掉董卓后 为何不肯放过文坛巨匠蔡邕?
- 古代“红颜”神童 被宫帏或红尘吞噬的青春
- 文坛的常青树苏雪林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