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史趣味之最 末代状元刘春霖最终成为家教

科举制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有据可查的状元约有700多人 。许多读书人的命运因为科举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他们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
在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人物 。比如: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则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刘春霖;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他俩当时年龄都不满18岁;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他直到70多岁才自荐考中了状元,了却金榜题名的夙愿 。
末科状元曾当家庭教师
古装戏中常有秀才中举后借钱发赏的桥段,科举制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就是如此 。刘春霖在1904年中了状元,而清政府在第二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因此,刘春霖也就成了末科状元 。
在清代状元中,刘春霖的家庭出身实在好不到哪里去 。其父刘魁书是直隶省一个老实纯朴的农民,清政府腐败,总有缴不完的苛捐杂税,闹得民不聊生 。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刘魁书投奔保定府一个亲戚家 。通过东求西碰,刘魁书总算在府衙里谋到一个差事 。刘春霖兄弟二人留在乡下,白天跟伯父一起下地干活,晚间便挤在一盏豆油灯下刻苦攻读 。刘春霖跟他的哥哥刘春堂(1903年进士)小时候都很聪明好学,一起拜本村刘春熙做启蒙老师 。
【科举史趣味之最 末代状元刘春霖最终成为家教】刘春霖几岁时就练得一手好字,并出口成诗 。他十来岁就头扎红头绳赶集、闯庙会,书写对联出售,求购者很多,有“小书法家”之称 。当时要参加科举考试,还有许多苛刻的规定 。比如应试童生必须“家世清白”,凡娼、优、隶、卒的子孙,不得应试 。凡此四种,须退免三世后方可应试 。又如,应试生在参试前必须办“廪保”手续,即要有“廪生”保举 。所谓“廪生”,是明清时代对那些有资格在县、州或府里领取一定生活费的秀才的称呼 。
光绪十三年(1887年)县试,刘春霖兄弟俩就因为穷得请不起保人而被排斥在试院门外 。不过,他们并未因此而灰心,回家之后读书更为用功 。隔了两科之后,全家千方百计凑了些钱财,请了一位有力的保人,总算得以与试 。结果,兄弟二人都中了秀才,这是他们挤入仕途的基础 。
中了秀才后,刘春霖到保定莲池书院断断续续苦读了10年 。考中举人后,他有段时间寄居在北京地安门外“通益常”布店的同乡徐老板家,等待会试 。这个布店以经营高档衣料为主,常有达官贵人光顾 。经徐老板介绍,刘春霖认识了驻德钦差大臣陶世筠 。陶家正为找不到一位像样的家庭教师而着急,就通过徐老板跟刘春霖商量 。刘春霖见陶世筠举止高雅,就满口答应了 。
刘春霖在陶家边教书,边读书,宾主关系甚好 。他被点为状元后,按照惯例,发榜之后,新科状元要到国子监的《历科状元题名录》上题名,也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去 。事后,状元还要给有关的下人发赏钱,称为“喜钱” 。刘春霖出生寒门,身上经常没钱 。去题名的那一天,走到半路上忽然想起要发“喜钱”,而自己身上分文没有,到时岂不是要出丑么?他没有仆人,于是赶紧让他的学生(陶世筠之子)回家去借些钱 。而刘春霖则故意拖延时间,当借的钱送到后,他长吁一口气,总算不至于出乖露丑 。
虽然刘春霖在仕途上的表现并不出众,但他的书法却深得世人推崇 。他的书法以小楷著名,娟秀端庄,流布甚广,有“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的说法 。而刘春霖为人正直,三次拒绝了日伪的招揽,并过着隐居生活,直到1944年去世,终年73岁 。
诚直敢谏的首科状元
谁是中国的第一个状元?有史记载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朝的孙伏伽 。孙伏伽是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首开进士科取士,孙伏伽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 。
在隋朝时,孙伏伽便已入朝当官,他在隋末担任京畿(今西安)万年县法曹,负责审理刑狱、督捕奸盗 。唐朝建立后,孙伏伽积极为李渊献计献策 。武德元年(618年),孙伏伽上谏三事,大意是让李渊虚怀纳谏、选贤任能、雅正社会风气 。高祖亲览孙伏伽的奏折后大悦,下诏书说:“万年县法曹孙伏伽,至诚慷慨,词义恳切,指陈得失,无所回避……伏伽既怀谅直,宜处宪司,可治书侍御史 。仍颁示远近,知朕意焉 。”同时赐帛300匹 。当时军国多事,赋敛繁重,孙伏伽仍屡次奏请给百姓减免赋税,李渊均一一采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