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状只是借口 康熙为何废黜40年的老太子?( 二 )


索额图当时这么做是为了维护皇太子的权威,也没有看到康熙立即给予制止,反而还得到康熙的首肯,《康熙起居注》上就记载清康熙二十五年,皇帝明确规定皇太子的仪注包括诸王大臣在元旦等重要节日要对皇太子行二拜六叩的礼数 。这说明在所谓的“僭越”问题上,康熙理应承担首要责任 。
康熙晚年,老皇帝公开说索额图是“本朝第一罪人”,索额图如果说真的有罪的话,最大的罪状就是全盘错会了康熙的真正意图 。康熙让索额图接近太子也好、扶植太子也罢,根本一点是不可能允许皇太子的地位同皇帝并列,更不允许皇太子在老皇帝生前便指手画脚 。而索额图的所作所为无异于树立起第二核心,对于久掌大权的康熙来说自然难以容忍 。况且,康熙准备收拾皇太子时,索额图作为皇太子集团的主要头目也必须予以铲除 。清康熙四十年,索额图大抵也看出康熙不喜欢他的苗头,所以主动提出退休,康熙当即批准 。过了两年,老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康熙也就对索额图这位青年时期的伙伴越来越恨,认为索额图在他们父子之间没有起什么好作用,所以,很快给退休的索额图定了一个“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的罪名抓了起来 。
索额图被捕获罪除开襄助皇太子以外,还有一条不易为人察觉的原因,那就是索额图在汉官中比较有威望,他善于团结一批汉族地主阶级的头面人物,例如大学士李光地就和索额图的关系不错,索额图还资助一些汉族文人,索额图这么做不排除他自己“市恩”(卖好)的一面,但主要还是为皇太子扩大影响 。康熙本人尽管多次宣布“满汉一体”,然而骨子里“首崇满洲”的观念始终没有丝毫改变,而且他在诸多的举措中也并不回避自己这一主导思想 。康熙自己利用满汉地主阶级的矛盾大搞政治平衡则可,一旦别人剽窃他这一伎俩,便特别容易遭到忌恨,此后皇八子胤禩也犯了同样的禁忌进而遭到贬黜 。
索额图被捕以后,还有人给他通风报信,这给耳目众多的康熙知道了,不禁勃然大怒 。他密令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立刻前往羁押索额图的地方进行全方位审讯 。胤祉、胤禩接到命令后很快布置审讯事宜,他们进行得很秘密,为了保密起见还把宗人府看守的兵丁也给捆了起来,防止走漏消息 。索额图虽然被捕可还算优待,没有被戴上锁链,胤祉、胤禩就把这一情况汇报给康熙,随后在胤祉、胤禩的逼供下,索额图哀求道:“奴才已无言可供,求主子怜悯,饶奴才一命 。”这位两代仆从皇帝的两黄旗大臣自以为如此可以幸免于难,哪知道既然被榨干了油水,又岂能有活命的理由?康熙在得到胤祉、胤禩的密报后便决定秘密处决索额图 。有关索额图之死,官修本的史书谈得不多,多数是说他死于幽所,而没有涉及他到底如何死的 。《清史稿·索额图传》中引了一段康熙的上谕说:“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 。”这表明索额图是被处死的 。《清圣祖实录》上说康熙如此谈及索额图的下场,康熙讲:“索额图、噶礼,朕皆诛之 。”噶礼是开国功臣何和里的后裔,他的生母是康熙的乳母,因此深受康熙的宠任,后来因为贪渎被康熙赐令自尽,所以,从康熙把噶礼与索额图并列的角度看,索额图大概也是属于自尽一类 。康熙在清史上素有“宽大”的“美名”,然而,索额图却不是这一美名的享受者 。
康熙杀掉索额图的目的在于动摇皇太子的根本,而这个集团也因为没有了谋主索额图也变得支离破碎、惶惶不可终日 。说起这位清朝唯一的“太子爷”的缺点,在清朝的官修史书上可谓比比皆是 。归结为几个主要的方面就是“不仁不孝”,“不仁”体现在他的暴虐上,太子胤礽经常殴打他人,这里的“他人”不但包括他的奴仆、属下,还有王公贵族 。世袭平郡王讷尔苏(即开国功臣岳托之后、曹雪芹的姑父)、贝勒海善、公爵普奇都挨过太子的责打,朝鲜人记录说这位太子还很年幼的时候(大约13岁),便“刚愎喜杀人”,这倒也不是造谣,清康熙四十六年,因为南巡期间江宁知府陈鹏年招待不周惹恼胤礽,陈鹏年几乎性命不保 。
而且,这位皇太子还不尊师长,对他的老师汤斌、徐元梦多有刁难、责罚 。他在兄弟当中也大摆“主子”的威风,给其他皇子造成很大的压力 。特别是对兄弟们非但不能够予以关心、关注,反而在他们处在危难之际抱冷漠的态度,他的十八弟胤衸病危时,他根本就没有忧虑的表情,让本已心急如焚的康熙大为恼怒,而康熙责备他的时候,胤礽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和康熙顶撞了起来 。这也就是他的“不孝”的由来 。此外还有证据表明康熙二十九年,皇帝患病,前来迎驾的皇太子没有悲伤的表情,引起康熙大发议论,说皇太子“绝无忠爱君父之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