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算出元朝汉人性命价钱 每人每年只值14元

我读到过的数目最大的人命计算 , 发生在1230年 。《元史》列传三十三 , 有两处耶律楚材劝皇帝不杀人的记载 , 我们可以看到 , 当上千万平民的性命掌握在皇帝手中的时候 , 元太宗窝阔台如何决定其生死 , 如何估量其价值 。
《元史》说 , 太祖(成吉思汗)之世 , 每年都在西域打仗 , 无暇经营中原 , 中原一带的大多数官吏私自聚敛财富 , 资产多至巨万 , 而官府却没有储存 。因此 , 窝阔台汗即位的第二年(1230年) , 近臣别迭等人建议道:“汉人无补于国 , 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
这是一个在历史上很有名的重大建议 。别迭等人把国库空虚归咎于农业 , 误以为汉族农民对国家财政没什么帮助 , 不如空出这块地方放牧 。这种政策也确实在一些地方实施过 。别迭建议的“悉空其人” , 有人认为是大屠杀 , 把中原一带的汉人杀光 。这类事情 , 成吉思汗的骑兵很擅长 , 但也未必用得着一刀一箭地苦干 , 只要空出地来 , 汉人流离逃亡 , 大规模死亡必定出现 。
耶律楚材(字晋卿 , 1190~1244年)是高度汉化的契丹贵族 , 这从他名字所依据的“楚材晋用”的典故就能看出来 。耶律楚材知道 , 农业对国家财政的贡献大于牧业 , 他对皇上说:
“陛下即将讨伐南方 , 军需从哪里出?如果均平确定中原的地税、商税 , 征收盐、酒、铁冶、山泽之利 , 每年可得50万两白银、8万匹帛、40余万石粟 , 这些物资足以供应军需了 , 怎么能说‘无补’呢?”
【学者算出元朝汉人性命价钱 每人每年只值14元】皇上说:“你为朕试试看 。”于是 , 耶律楚材在燕京等十路建立了征税体系 。1231年秋 , 皇帝到大同 , 十路的税收登记册和征收来的金帛都陈列于廷中 , 皇帝看了 , 笑问耶律楚材:“你一直在朕左右 , 人不离开就能使国用充足 , 南国之臣 , 还有如你这么能干的吗?”当天 , 拜耶律楚材为中书令(宰相) , 事无巨细 , 都先与他商量 。
上述白银、粮食和布帛的总数 , 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 , 大约可以折为70万两白银12 , 这笔钱救了多少中原汉人的性命呢?当时占据北方的金国人口在6000万上下13 , 金国设中都路(今北京一带)等十九路 , 扣除人口最多的南京路(开封一带)和山东东路(今山东半岛一带) , 人口再折一半 , 比耶律楚材设置的十路少一两路 , 仍有两千万条性命 , 平均每条命每年可以贡献三分五厘银子 , 约等于人民币14元 。皇上为什么不降旨扫空汉人?关键就在这14块钱 。
我不知道农业能比牧业多提供多少税赋 , 即使牧业对军需和国用毫无贡献 , 汉人性命的价格 , 也不过14元/年 。换个角度说 , 汉人以每人每年14元的赎金 , 从皇帝手里买下了自己的性命 。这个交易隐含的前提是:平民的性命不属于自己 , 生杀予夺由暴力统治集团说了算 。
两年后 , 同样的事情又在开封重演 。在攻克汴梁(今开封)前夕 , 蒙古大将速不台派人向皇帝请示 。速不台建议:“金国人抗拒持久 , 我们的士兵多有死伤 , 城下之日 , 应该屠城 。”速不台的建议是有根据的 。按照成吉思汗时代的规定 , 攻城时敌方如果抵抗 , 就属于拒命 , 城破之后必须屠城报复 。
耶律楚材闻讯后 , “驰入奏” , 对皇帝说:“将士们辛辛苦苦数十年 , 想要的不就是土地和人民吗?得了土地 , 却没有人民 , 土地又有什么用!”这番话说得比较虚 , 压不住皇上的杀心 , “帝犹豫未决” 。于是耶律楚材很实际地说:“能工巧匠 , 厚藏之家 , 都聚集在这里了 。如果都杀了 , 以后就什么也得不到了 。”皇上同意了这个说法 , 下诏只杀姓完颜的 , 其余勿问 。开封城内147万人因此获救 。
我还见过关于这场对话的更详细的记载 , 但一时想不起出处 。我记得耶律楚材把开封工匠每年能够生产的弓箭和盔甲的数字都报了出来 , 并且与蒙元每年的军需做了对比 , 扎扎实实地证明了他们对国家的用处 。算清了用处之后 , 皇上才同意饶人民一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