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暖手神器“手炉” 常见于隋唐盛行于明清
冬天 , 最可恼的事情之一便是手容易冻着 。现在 , 人们有手套 , 后来又发明了暖手宝 , 连鼠标垫都做成暖手宝 , 为的是人们使用鼠标的时候不再冻手 。古人怎么办呢?不过请放心 , 古人也不会让手白白冻着 , 他们发明了一种暖手神器 , 叫“手炉” 。
【古人暖手神器“手炉” 常见于隋唐盛行于明清】手炉 , 其实是由“火炉”演化而来 , 火炉便是往铜制的炉子里放些炭 , 让火烧得旺旺的 , 这样大家围着火炉坐下 , 边取暖 , 边聊天侃大山 , 其乐融融 。清代文学家王永彬写过一部小品文书籍 , 就叫《围炉夜话》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写过“绿蚁新醅酒 ,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 能饮一杯无” , 写给刘禹锡 , 让他没事儿可以过来聊聊天 。渐渐地 , 古人有感于手冷 , 便把火炉做得更精致 , 盖上罩子 , 提在手上 , 或者捧在手里 , 或者笼在袖内 , 便演化成“手炉” , 所以 , 手炉也叫“捧炉”或者“袖炉” 。
笔者收藏有一个明代的手炉 , 呈四方盒状 , 有花卉纹的罩子 , 有可以手提的手柄 , 它长11厘米 , 宽5.5厘米 , 高6.7厘米 , 材质为红铜 , 为当时的制炉名家张明岐先生打造 。整个手炉小巧玲珑 , 精巧美观 , 做工很是精细 , 罩子上面有很多花卉组成的纹理 , 有牡丹繁花纹 , 有五星花瓣纹 , 有树叶纹 , 中间是曲折道路纹 。在手炉的底部 , 有四个篆字 , “张明岐制” , 从做工和材料看 , 这个手炉当为真品 。
张明岐是浙江嘉兴人 , 活跃在明代万历年间 , 是当时江浙一带有名的打制手炉的名家之一 。张明岐打制手炉要选用上好的红铜做材料 。在制造手炉时 , 不用传统的镶嵌和焊接工艺 , 只使用榔头一点一点敲击出来 。这样精细的做工 , 打制出来的铜炉子 , 非常结实耐用 , 即便使用再久 , 也不会开裂 。而且 , 他做出来的手炉无论里面的炭火多么旺盛 , 手炉的外壁都不会烫手 。
在古代 , 手艺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 到明清时期 , 稍微有些改观 , 我们看古董上的很多题款是明清时期的 。不过 , 即便如此 , 也并非在所有的器物上都能见到作者的名字 , 有题款的都是一些名家 。所以 , 这个有张明岐题款的手炉弥足珍贵 。
手炉常见于隋唐 , 盛行于明清 , 在清代末年 , 取暖的器具多起来 , 手炉便渐渐沦为历史尘埃 。《红楼梦》第六回 , 写刘姥姥进大观园 , 好不容易见到王熙凤 , 见王熙凤一身绫罗绸缎 , 富贵堂皇 , “端端正正坐在那里 , 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 那是怎样的风情和优雅 , 可惜 , 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
推荐阅读
- 古人更偏爱平胸 揭秘古代丁香乳更受欢迎
- 揭中国古人身份证 竟带防伪标识
- 古人为什么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呢?守孝三年的来历
- 古人的帽子很重要 不戴帽子意味着自绝于社会
- 历史趣闻 揭古人因吃饭引发的大事件!
- 上古十大神器是什么?上古世纪十大神器简介
- 端午节庆 细数古人过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 古人如何秀自己身材 著名人物均有“异能”
- 古人也时尚 大唐女子是如何穿衣打扮的?
- 古代夫妻也懂浪漫 古人调情的几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