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中的瑰宝“乾隆通宝”是什么样的?
乾隆通宝 , 就是由于清高宗乾隆皇帝于公元1735年即位 , 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国策略 , 创造了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辉煌盛世 , 之后民间便盛传佩带“乾隆通宝”铜钱可驱灾辟邪 , 又因乾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的钱币 。该钱币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 , 背面的满文比较复杂 , 上面有很详细的价格和钱币拓片 。
【古钱币中的瑰宝“乾隆通宝”是什么样的?】乾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 , 重约2.4-4.8克 。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 , 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 。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 , 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雍正十三年(1735年) , 清高宗即位 , 改元乾隆 。铸行“乾隆通宝” , 要求仍重一钱二分 , 该钱书法铸工都比雍正时更为精美 。最初清政府仍继续执行通货紧缩的政策 。钱局较雍正时有所增减 , 首先在乾隆四年 , 停了宝河、宝巩、宝济三局 , 于乾隆五年时开宝福局 , 七年开宝桂局 , 十年开宝直局 。
乾隆朝以前的制钱不加锡 , 以铜、铅、锌配制 , 称之为“黄钱” , 在乾隆五年规定在铸钱铜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锡 , 称为“青钱” 。官方说是为杜绝私钱 , 实则无异于减重 。“乾隆四十年时 , 私铸情况日盛 , 各省官员出现盗铸 , 政府对此无计可施 , 加上云南铜产量逐年递减 , 导致铜价飞涨 , 铸钱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 。
清政府继而又采取了通货紧缩政策 , 先后停铸了宝直、大理、广西、临安等局 , 同时鼓励商人从海外进口铜材 。但是这些措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私铸虽有所减少 , 但官钱不见增加 , 民间交易缺钱 , 就出现了使用古钱的现象 。到了乾隆五十年后 , 又相继开了宝直等局 , 同时放宽了铸钱的标准 , 所以导致乾隆后期制钱的质量参差不齐 , 大不如初的情况 。此外在乾隆朝时期在新疆出了“乾隆通宝”红钱(也做普尔钱 , “普尔”维语即钱的意思) , 是以新疆产铜为原料 , 在新疆地区铸行的 , 此后各朝均有铸行 。
推荐阅读
- 射雕中的郭黄恋 门不当户不对的经典结合
- 金瓶梅中的大款花子虚为何只混成了老四
- 谶语中的历史 秦国灭亡的三个神秘预言
- 奇特的武侠现象 为什么小说中的江湖充满处女?
- 哪些好汉被女人逼上梁山 水浒传中的红颜祸水
-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是如何过重阳节的?
- 她是谁?六十多个妻子中的一个竟然这么厉害
- 略计苦兴燕舍尽千般 细说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
- 忠臣杨业究竟死于何人之手?不是传说中的潘仁美
- 水浒中的许贯忠是作者罗贯中的“本我”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