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图强维新的机会 大清就这样错过了

1649年(顺治六年) , 英格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 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的新时代 。清朝面对世界国际化、工业化、民主化的大潮 , 虽有“康乾盛世” , 出现一段辉煌 , 却仍恪守祖制 , 未能革故鼎新 , 错过了八次图强维新的历史机遇 。
【八次图强维新的机会 大清就这样错过了】顺治元年(1644年) , 清迁都北京 , 入主中原 , 中国历史开始了一个新的皇朝时代 。几乎同时 , 1649年(顺治六年) , 英格兰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 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资产阶级民主化的新时代 。清朝面对世界国际化、工业化、民主化的大潮 , 虽有“康乾盛世” , 出现一段辉煌 , 却仍恪守祖制 , 未能革故鼎新 , 错过了八次图强维新的历史机遇 。
第一次 , 清朝入关之初 , 皇太后和顺治帝礼遇外国传教士汤若望 , 为清帝了解西方开启一扇窗户;但随着顺治帝病故 , 汤若望被讦告 , 下狱而死 , 从而使这扇中西文化交流的窗户刚打开便被关上 。
在顺治朝 , 底定中原 , 稳固政权 , 是朝廷当务之急 。然皇太后和顺治帝礼遇汤若望 , 为清帝了解西方开启一扇窗户 。汤若望是德国人 , 耶稣会士 , 明末被征参与天文推算 , 设馆于今宣内南堂 。顺治初 , 汤若望掌管钦天监事 , 受命修成《时宪历》并颁行 。他因此获得太常寺少卿衔 , 后成为清朝命官 。皇太后尊汤若望为义父 , 顺治尊称其为“玛法”(满语“爷爷”的意思) 。顺治帝向汤若望学习天文、历法、宗教等知识 , 以及治国之策 。
顺治曾24次亲到汤若望馆舍 , 或召汤若望入宫 , 君臣畅谈 , 竟至深夜;汤若望向顺治先后呈递300多件奏帖 , 陈述建言 。皇太后懿意立皇三子玄烨 , 征询汤若望的意见 。他以玄烨出过天花 , 支持皇太后的旨意 。顺治帝便一言而定玄烨继承皇位 。史书说汤若望“直陈万世之大计” 。陈垣说:“吾尝谓汤若望之于清世祖 , 犹魏征之于唐太宗 。”顺治帝24岁病故 , 不久汤若望被杨光先讦告而下狱 , 后死于羁所 。这扇中西文化交流的窗户刚打开便被关上 。是为第一次 。
第二次 , 在康熙朝 , 西方耶稣会士将西方科学技术最新成果送到皇宫 , 使得康熙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地理、人文、科技等都有所了解 , 由此组建了被西方誉为清朝皇家科学院的“蒙学馆” , 但康熙死后 , 人亡政息 , 没有使之成为国家政策和政府行为 。
在康熙朝 , 西方耶稣会士来到中国 , 将西方科学技术最新成果送到皇宫 , 其时康熙学习西方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医药学、解剖学等科学技术是热忱而认真的 。康熙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地理、人文、科技等都有所了解 。那个时候测绘的《皇舆全览图》 , 可以作为一例明证 。畅春园的“蒙学馆”被西方誉为清朝皇家科学院 。然而 , 康熙皇帝仅作为个人的兴趣、需要 , 而没有像俄国彼得大帝一样再往前迈一步 , 使之成为国家政策、政府行为 。可惜 , 康熙死后 , 人亡政息 。是为第二次 。
第三次 , 雍正时期 , 天主教与儒家传统发生冲突 。雍正帝驱赶天主教徒、废除天主教堂 , 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 , 也把通往西方科技文化的窗户关上 。
在雍正朝 , 全国天主教堂约300座 , 受洗教徒约30万人 。天主教与儒家传统发生冲突 。雍正初年 , 驱赶内地耶稣会士到澳门、封禁天主教堂改其为“天后宫” 。浙江巡抚李卫在雍正帝支持下 , 撰写《天主教改为天后宫碑记》说:我皇上“去荒诞狂悖之教 , 而移以奉有功德于苍生之明神 , 不劳力而功成 , 不烦费而事集 , 此余今日改天主堂为天后宫之举也 。”如果说将天主堂改为学宫 , 尚有普及教育的正面作用;而将天主堂改为天后宫 , 两者都在供奉“明神” , 没有本质的不同!显然 , 雍正帝最关心的是“天主”与“人主”的矛盾 , 是“一国之中宁有二主耶”?他还是为着帝王的专制 。雍正帝驱赶天主教徒、废除天主教堂 , 在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 , 顺手把通往西方科技文化的窗户关上 。是为第三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