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团:“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可能去过的八个地方( 二 )


另外的一个疑点就是城破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长子 。当时建文帝有两个皇子:长子朱文奎,7岁,次子朱文圭,2岁 。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当时已经57岁了 。由于一直被关在宫内,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然而作为建文帝长子的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 。《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 。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脱,没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 。而且,所谓的“靖难之役”长达4年,并非朝夕之间,建文帝有充分的时间准备 。朱棣进入南京时,江南、西北、西南、东南等大部分还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组织有效的反攻 。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焚身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 。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绝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 。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 。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八种说法:
一、逊国为僧,云游四方 。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 。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
西南数省,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 。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有建文帝曾在贵州白云山修行时遗留的遗迹:“有巨杉二株,爽立磴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为火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 。再折而西半里,为白云寺,则建文君所开山也;前后架阁两重 。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槛下,是为‘跪勺泉’ 。下北通阁下石窍,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所供建文君者 。中通龙潭,时有金鲤出没云 。由阁西再北上半里,为流米洞 。洞悬山顶危崖间,其门南向,深仅丈余,后有石龛,可旁为榻 。其右有小穴,为米所从出流以供帝者,而今无矣 。左有峡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横板,犹云建文帝所遗者,皆神其迹者所托也 。洞前凭临诸峰,翠浪千层,环拥回伏,远近皆出足下 。洞左构阁,祀建文帝遗像(阁名‘潜龙胜迹’,像昔在佛阁,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运所建,前瞰遥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门,其后即山之绝顶 。”
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的诗文,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后人假托,但还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 。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又听说了很多传言,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 。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 。《明史·胡传》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指成祖)疑之 。(永乐)五年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 。”即朱棣是让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颁布御制诸书和访寻张邋遢的名义,遍行郡、乡、邑,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前后长达16年之久 。这里所说的张邋遢,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张三丰 。他是个奇人,不修边幅,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 。成祖对胡濙侦缉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视,不允许胡濙为母“丁忧”的请求(官员父母逝世,应守孝三年,称为丁忧) 。
《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就是说,朱棣得不到确切消息,故另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 。
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的一个晚上,胡濙匆忙赶回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驻军宣府 。胡濙赶到宣府时成祖已经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 。二人一直谈到四更 。看来胡濙是打听到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问建文帝踪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