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诸葛亮存微妙交情 并非汉贼不两立( 二 )


蜀汉和曹家,在定军山高地战打得眼红,黄忠这位老战斗英雄,率部斩了老曹的堂弟夏侯渊司令,但是,在这血腥的一面之后,却有着曹刘两家很温馨的一面,张飞总司令的老婆——夏侯妹妹,出面出钱厚葬了敌方的亲伯伯夏侯渊,张飞司令员也没因此批评她立场不稳,没有敌我意识 。敌我双方的恶斗,不妨碍彼此成员间的亲情 。
很多年后,革命形势发生变化,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曾经咬牙切齿地要灭掉蜀汉替老爸报仇,“霸常切齿,欲有报蜀意”,却出于政治需要不得不投奔杀父仇家——蜀国,而且靠的还是私人交情,他的堂妹是刘禅的丈母娘 。讲来讲去,在敌我的圈子之外,还有一层交情存在 。
司马懿给诸葛亮写信赞美对方的跳槽员工
诸葛家族呢,诸葛亮在蜀国做经理人,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管理层,堂弟诸葛诞在魏国做干部,但这不妨碍大家为各自的老板效力的同时,还保持亲情关系 。
正因为魏蜀吴三家公司之间有着扯不清的交情和关系,老板们对这样的人事奥秘也心知肚明,因此在员工忠诚度上,有时也不是咬得那么紧,偶尔放一马 。例如上面说的夏侯霸投敌,魏国方面倒没怎么追究,鉴于他老爸夏侯渊是烈士,于是他的家属只是得到下放的处分而已 。
刘备也能容忍下属的跳槽行为,他能容许关羽给曹操打临工,这种烂熟的事不多说了 。最了不得的是,手下带着整个部门跑了,他也能宽容 。当年刘备东讨孙权,手下的高层员工有个叫黄权的,带着起码一个野战陆军师的兵力驻扎在长江以北,老板刘备战败,黄权经理跟总部联系不上,于是带着一帮员工跳槽到曹丕那去了 。黄权带走那么多精英和公司资源,尤其是在公司危急时刻,简直是雪上加霜,因此蜀国的干部们强烈要求处理黄权反骨仔的家属,刘备却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是我辜负了黄权,不是黄权辜负了我 。因为当初黄权劝刘备不要做伐吴这样的风投行为 。
黄权在魏国,也对原来的东家保持一定的忠诚度,至少是口碑上的忠诚 。司马懿和黄权聊天,一谈到诸葛亮,黄权就赞不绝口,司马懿也没责怪他赞美敌人,反而写信给诸葛亮说:“黄权同志是个爽快人,一谈起您就赞不绝口 。”
东吴的陆抗驻守荆州,北边是晋国的羊祜,两个争锋相对的军区总司令,却有着挚友般的交情 。陆抗病了,羊祜送药,陆抗放心服药;双方打猎,陆抗将对方的猎物送回去 。一幅睦邻友好的局面,骨子里谁都想收拾对方,却谁都表现得很友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双方的老板都容许这种敌前交情的存在,保持军事互信 。
三国时的这几个董事长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在敌我对立、利益争夺之外,还有一个圈子——交情,人情,亲情,他们给了这个圈子一定的空间,这样做不仅没有降低员工的忠诚度,反而加强了集团的向心力 。
关羽离开许昌,曹操指示:“勿追”,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那个时代,文武官员们不会因为有亲人在敌方做事,就要被逼着表明立场,断绝关系,甚至发表断交声明 。反而后来一些非此即彼,非敌即友的黑白思维,比起三国董事长们的度量和智慧而言,真可谓倒退了 。
三国经理人之间的交情诸葛亮写信给东吴请求调动侄儿工作
前面说到司马懿给诸葛亮写信,可以聊聊彼此的员工 。这两个经理人虽然是竞争对手,打了多年的仗,却不妨碍他们之间有良性的互动 。而蜀国东吴之间的经理人,还可以委托照顾家属和亲戚 。
诸葛亮为亲戚求情
我在翻阅《诸葛亮集》时,发现这么一封信,是诸葛亮写给陆逊的 。当时孙权分配工作任务,将诸葛瑾的儿子,也就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分配去主管粮食工作 。诸葛恪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却心高气傲,不耐烦做后勤工作,而粮草工作是重中之重,一旦出事,罪名不轻 。老干部诸葛瑾万分地担心,却不敢直接给组织打报告,他曲线救儿子,于是写信委托在蜀国的诸葛亮,帮他求情 。
诸葛亮利用两国的交情,替侄儿求情 。他写信给东吴经理人陆逊说:“家兄年老,而恪性疏”,我大哥老啦,而侄子阿恪性格疏忽大意,此次居然负责粮草工作,我这个做叔叔的虽然远在四川,可还是很担心,“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还是请陆总理您将我的意思传达给孙权老友 。陆逊将求情信转到孙权手里,诸葛亮的面子,孙权还是要买的,于是调动了诸葛恪的工作 。可见孙权还是很照顾双方员工的亲情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