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 颐和园里不为人知的“水牢”真相
世纪之交,中国报刊爆出惊人消息,据说是有人在国外发现了一张圆明园中式建筑老照片 。照片的拍摄时间为1860年10月18日,正是圆明园被焚毁的日子 。照片上的这座建筑结构奇特,呈六角星形,可是人们遍查圆明园档案,却没有找到它的所在 。那么这座神秘建筑到底在哪儿?
关于这座神秘的建筑当时在史学界着实争论了一阵子,最终人们把目光锁定在了圆明园之外的颐和园 。像这种老照片,时过境迁,照片的作者早已不在人世,所以人们习惯性地把它归到了圆明园中,这也给后来的辨别工作增加了不少麻烦 。不过不管怎么说吧,这张照片最终被确认为颐和园传说中的昙花阁 。我们在看到照片后,会很惊奇地发现,昙花阁为二层建筑,阁及台基、外墙均为六角星形,阁周围有四柱四式九楼牌楼六座 。
那么昙花阁在哪儿呢?事实上昙花阁就是现在景福阁所在的位置,阁里原来是供佛的 。供的什么佛呢?供的是普贤菩萨,是佛教里面一个重要的人物 。昙花阁后来被一把大火烧毁了,等到慈禧重修颐和园的时候,对于昙花阁,慈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慈禧喜欢赏月,喜欢看雨景,过去昙花阁的样子显然不适合慈禧的要求,怎么办?就在这儿给她弄一个景福阁,景福阁的意思是什么呢?景福就是大福,景就是大的意思 。因为慈禧年老了,她企望的一个是福一个是寿,所以说把这个叫景福阁,而景福阁下面有一个小院,它叫益寿堂 。
站在万寿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会发现西堤以西的湖水当中有一座孤岛,这里常年封闭,无路可通 。冬季有人踩着冰过去,发现岛上有两道高大的城墙,有人传说,这里以前是颐和园的秘密水牢,专门关押不听话的宫女和太监 。于是“颐和园中有水牢”的说法不胫而走 。据说当年英法联军攻入颐和园的时候,发现岛上有城墙和高台,怀疑这里是清军的岗哨,吓得他们不敢贸然前进,远远地向岛上发射了一通炮弹后,立即撤走了;如今这里早已成为了一片废墟,让一切的传说成为了悬案 。那么颐和园中这座最具传奇色彩的孤岛过去究竟什么样?以前真的有水牢吗?
这座孤岛上的建筑叫做治镜阁,这张照片拍摄于1865年前后,从照片的年份来看,治镜阁这个建筑至少没有毁于英法联军之手 。因为治境阁是建在湖中孤岛之上,四周都是水,没有陆路连接,因此在八国联军火烧颐和园的时候躲过了一劫 。
不过今天如果您有机会登上小岛的话,就会发现,偌大的治境阁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堆残垣断壁,那么这么大的一组建筑是如何消失的呢?按照目前的资料推断,这个湖中建筑并非毁于战乱,而是在慈禧重修颐和园时,由于缺少木料,直接将治境阁拆除,将材料挪用到了其他地方,说白了,这建筑没毁于侵略者的手里,反倒是被自己人给拆了 。
治镜阁很有特色,它的外层有一个大概五丈高的一个城,里边有一个比外城高一倍的一个城,在这个城台的上边建起三层楼阁,这个三层楼阁按宗教界的说法算是坛城式的建筑 。它以汉族的传统建筑形式,表现藏传佛教的宗教理念 。过去因为它是禁区,没有人去过,所以人们对这个建筑它究竟是干什么的产生了猜疑,以至于后来有人说这是一个水牢,宫女太监犯了错误就关在里面 。其实这是一个误会 。
治镜阁在清漪园的时候就是个比较重要的建筑 。乾隆年间一个画家叫弘旿,是一个宗室,他画了一幅畿辅水利图,里边就有关于清漪园这部分,从图中能看出治镜阁所占的体量还是相当大的 。治境阁的造型是仿造坛城修建的 。
坛城,梵文音译“曼陀罗”,是佛教世界的宇宙模型,是藏传佛教密宗修法时陈设和观想的重要道具,治镜阁两道城墙加上高台楼阁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小坛城,而通过匾联,它又把汉族古典文化融入到西藏佛教建筑中 。乾隆对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的造诣颇深,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中处处体现了佛教的含义和象征 。
那治镜阁到底是用来干嘛的呢?在清朝的时候,在皇家园林里边的这些建筑物中放些什么东西,譬如说,有些什么家具,家具上放了什么古玩,墙上挂了什么,都有详细的记载 。清漪园它有三十六个点,每一个点都有一个陈设清册 。按照册中记载,治镜阁有三层,第一层进去有一个平台,是用木头做的,有的叫它地平床,现在故宫、颐和园都有 。在这平台上面有皇帝的宝座,宝座的旁边还有两个蓝翎羽扇,这只能是皇帝的东西 。另外一个墙上还挂了一口宝剑,您想想,如果是关太监的地方还放个宝剑在里边做什么?绝对不可能 。
推荐阅读
- 探秘 题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到底指的是哪里?
- 乾隆生母究竟是谁 探秘每一种都值得玩味!
- 探秘古人类饮食文化 他们都吃些什么东西?
- 民俗探秘 揭秘中国民间的丧葬风俗有哪些
- 颐和园中发生的历史事件 光绪曾被软禁于此
- 胡逸之与苏州歌妓陈圆圆之间的关系探秘
- 探秘史上最自由的朝代 汉代皇后公主可再嫁
- 探秘清朝公主们的婚姻 其实不幸福
- 探秘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武则天以绝后患?
- 颐和园的历史沿袭 颐和园是如何被破坏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