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 戊戌变法为何会走向失败?

近代中国史一部血泪屈辱的磨难史 , 也是一部救亡图存的救国史 。晚清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就是其中最值得称道的 。前者李鸿章因为代表清政府签订多次丧权辱国条约徒留千古骂名;后者“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留名青史 。说到戊戌变法我们只能徒留悲愤 , 试想:如果袁世凯起兵勤王 , 戊戌变法会成功吗?
长期以来康有为都被认为是维新派 , 人称其派系“康党” , 慈禧及其爪牙荣禄、徐桐、刚毅等人被划为守旧派 。但我认为康有为还是典型的保皇党 , 跟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国内一度盛行的“尊王攘夷”一派大有精神上的相似 。一个标志性的特点就是忠 , 对皇帝忠 , 对大清帝国忠 。清王朝被推翻之前康有为拼了命地参加科举考试 , 踏上仕途 , 想通过光绪帝维新变法 , 这我们可以认为是中国求变之捷径 ,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孙中山 , 能用不流血的办法富国 , 为何不试?况且有日本明治维新之鉴 , 从1868年到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 , 日本用了26年就完成富国强兵的过程 , 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 康梁可是组织公车上书的啊 , 他们知战败之耻 , 但更加坚定他们的是维新之必须 , 维新之可行!
但是往后的事又怎么解释呢?1916年1月1日袁世凯正式复辟 , 康有为咬牙切齿 , 恨这袁贼 。梁启超的弟子、康有为的徒孙蔡锷将军云南起兵反袁 , 成为袁世凯的掘墓人 , 也是中国国葬第一人的英雄 。1916年6月 , 袁世凯病逝 , 同年11月 , 蔡锷将军在日本病逝 。可笑可恶的复辟草草收场 , 可大家没想到的是 , 翌年张勋搞了一场更可笑的复辟 , 要把年仅12岁的溥仪再次推上帝位 , 而这次 , 康有为举双手赞成 , 还要出任宣统帝的首席内阁大学士 。典型的保皇派啊!只要是大清的江山 , 只要是大清的皇帝 , 康有为都愿意为其赴汤蹈火 , 抛头颅、洒热血 。
而康有为维新变法之基础 , 必须是建立在大清的圣明君主之上 。而事实上 , 自1890年梁启超在广州万木草堂拜康有为为师直至1927年康有为病逝 , 除去两人变法那几年的蜜月期 , 两人总是在争吵中度过 。梁启超恨啊 , 老师你为何心心挂念那清皇朝、那光绪帝 , 就是辛亥革命以后还是挂念着复清 。
【历史探秘 戊戌变法为何会走向失败?】单从领导者康有为的政治觉悟 , 我认为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了 。那我们想 , 他们有偶然性的成功可能吗?
百日维新的核心力量是什么?读书人啊 , 这最起码的一点是他们不具备改革必须的军事力量 。其次 , 这群读书人有多少话语权呢?
戊戌六君子之一 , 康广仁 , 一介布衣 , 托他哥哥康有为的福 , 那是慈禧绝对不放过的 , 慈禧甚至烧了康有为的万木草堂 , 扒了他家的广东祖坟 。
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官大点 , 光绪帝擢此四人为军机四卿 , 拜四品官 , 算是维新的中坚力量了 。
康有为本人呢?中了进士 , 做了个工部主事 , 拜正六品官 。梁启超中过举人 , 主要在制造舆论上做贡献 , 办《万国公报》、《时务报》、《知新报》等 ,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 。
概括来说 , 这是一场就是一群中下级官员领导的运动 , 并且这几个人之间意见也常常相左 , 杨锐更是向光绪帝进言:康不得去 , 祸不得息 , 认为康有为过于偏激的举动会祸及皇帝 。那一个更核心的问题是 , 当时的慈禧太后住进了颐和园 , 光绪帝亲政了 , 同时光绪年轻气盛、励精图治 , 要做前人祖宗没有过的事业 , 复兴大清 , 他又那么地欣赏康有为 , 为何不给他升官啊?
事实上 , 慈禧太后一直都把权力攥在自己的手上 。二品以上官员任免权在慈禧手里 , 光绪只能任免中下级官员 , 就是对徐桐、刚毅再恨得牙痒痒也无可奈何 , 就是对康梁再喜欢也无补于事 , 就是连康有为想当个京师大学堂总办也不行 。同时荣禄荣中堂是典型的“后党” , 军权从来就在慈禧手上 。换句话说 , 维新党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