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躺着赚钱”是营销套路 网红“隔离险”亟待规范化
日前“隔离险”火遍网络 , 投保者需花费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即可投保 , 此后若在保险期内因新冠疫情被强制隔离并满足相关条件后 , 就可申请理赔 。此外 , “隔离险”的津贴补助相当诱人 , 多数产品赔付金额可达每天上百元甚至上千元 。
【视点·观察|“躺着赚钱”是营销套路 网红“隔离险”亟待规范化】
文章图片
在“隔离险”产品火热营销的同时 , 不少已投保的消费者表示 , 理赔并没有广告中说的那么容易 。
投保易 保费低
日前 , 某保险机构的“防疫隔离险”产品营销宣传语显示 , “59元管一年 , 隔离期间赔付津贴200元/天” , 并称“人在家中坐 , 钱从天上来” 。随后 , 中国证券报采访人员调查发现多家保险公司都已推出“隔离险”产品 。所谓“隔离险” , 本质上大多都是一年期以内的意外险 。疫情后 , 不少保险公司顺应市场变化及客户需求 , 在承担意外责任的同时 , 扩展了保险责任 , 包括因疫情防控政策而导致的强制隔离 , 触发理赔条件后以津贴形式进行经济补偿 。
中国证券报采访人员对比了几家保险公司的“隔离险”产品 , 发现这些产品有一些共性:一是保费较低 , 如某产品保费为8.8元/30天起 , 隔离赔付津贴却高达200元/天 , 最高可赔14天;二是投保便捷 , 多数产品为线上自助下单 , 有的产品与航空公司、旅游公司等平台合作 , 消费者在购买机票时勾选下单即可生成保单;三是理赔回报诱人 , 多家保险公司都以“躺着赚钱”“薅羊毛”等字眼吸引投保者 , 赔付金额每天100元至3000元不等 。
范围窄 免责多
中国证券报采访人员搜索黑猫投诉平台 , 和“隔离险”相关的投诉多达1500条 。消费者投诉的重点在于“被隔离却没有产生理赔”“退保手续费高昂”“理赔证明材料苛刻无法提供”“强制购买”等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实际上大部分“隔离险”产品的赔付范围非常有限 , 免赔条款相对较多 , 居家隔离、非自费隔离、从中高风险地区回家隔离、次密接、全域管控等情况都不在理赔范围之内 。此外 , 还有消费者投诉 , 补贴金额并没有宣传的那么多 。一位消费者的案例显示 , 其投保期间被强制隔离7天 , 若按广告中显示的3000元/天赔偿 , 应理赔21000元 , 可是实际到手只有2500元 。
对此 , 中国证券报采访人员向相关保险机构客服人员咨询 , 对方称理赔程序及金额都是严格按照相关条款执行 , 出现上述情况 , 可能是由于投保者未仔细阅读投保规则和保险合同条款等原因造成 , 或者对合同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
机构应减少营销宣传套路
根据监管要求 , “隔离险”只能是意外险、疾病险等险种的扩展 。中国证券报采访人员发现 , 从某“隔离险”产品的赔付金额来看 , 航空意外保额300万元、火车意外保额50万元、汽车意外保额10万元 , “隔离险”2000元/天 , 最高赔付14天 。由此可见 , 交通意外占意外保额的绝对大头 , “隔离险”仅占极少一部分 , 但在宣传中保险机构却以此为噱头进行营销 。
此外 , 在很多“隔离险”投保渠道中 , 平台方会把保障内容清楚展出 , 但是与保险合同相关的“重要说明”“条款协议”重要信息采取折叠或点击进入才能看到的形式简单罗列 , 如果用户不仔细查阅 , 很容易忽视这些信息 。
业内人士指出 , 造成理赔困难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投保者盲目投保 , 在广告噱头的吸引下 , 未清楚理解合同要点就直接买入;另一部分原因在于保险公司为了控制理赔风险 , 将产品免责条款细化 , 缩小理赔范围 , 增加理赔限制条件 。从产品端来看 , “隔离险”是新险种 , 在产品定义、理赔条件等各方面都没有专门的监管细则 , 因此具有模糊性和混淆性 , 且该类产品多为线上自助购买 , 没有客服人员进行相关讲解 , 很容易导致消费者在未充分理解条款的情况下盲目下单 。消费者应在充分理解保险责任及条款的前提下慎重购买保险产品 , 保险机构同时应减少营销宣传中的套路 , 加强产品的保障性 。
推荐阅读
- 质量|首个“流浪黑洞”被发现,比太阳大7倍,科学家观测6年才发现了它
- 处理单元|出行洞察:DPU市场火热,“芯”战场发展前景如何?
- 保障|让场馆更快暖起来!航天技术保障云顶滑雪公园“绿色供暖”
- 过程|冬奥水下火炬传递机器人有颗“河工芯”
- Intel|英特尔的自我革命:要“接大腿”必须先拆分自己?
- 视点·观察|中国女足夺冠奖金或超3000万:要缴税吗?
- Tesla|特斯拉取消雷达并未解决“幽灵刹车”问题 投诉反而有所增加
- 雪花|演员脚下雪花“如影随形”背后是世界首创的地面屏幕显示交互系统
- 青少年|全部免费!郑州“新地标”将于6月1日前后开馆
- 旗舰|小米卢伟冰:“旗舰焊门员”Redmi K40 已进入退市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