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连长游海“投共”,被判投敌,他:为中华复兴,我愿背十字架( 三 )


林毅夫花了4年的时间在经济学的圣地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的学位 , 据说他是大陆那一代中的第一人 。
在当时很多和林毅夫一样的优秀学子留学后都不回来了 , 在林毅夫联系国内的单位的时候 , 很多单位也认为他不会回来 , 都没有给他回复 。 林毅夫因为夫人的学业原因多在外面待了一年 , 这一年他去耶鲁大学做博士后 , 期间也有芝加哥大学、洛杉矶大学甚至是世界银行向他伸出橄榄枝 , 但是林毅夫还是决定回国 。

图8
海外归来 , 如何一步步走上经济学前沿?
1987年林毅夫回到内陆 , 因为他研究的经济学方向是农村问题 , 所以林毅夫拒绝多个单位后和杜润生一起去了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 1988年的时候教育部通过中央统战部邀请林毅夫去担任国际合作司司长、副秘书长 , 但林毅夫因为这个职位和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对口而拒绝了 。
到1992年我国领导人发表南方谈话 , 林毅夫、张维迎和易纲就跟北大提建议 , 组建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 林毅夫出任主任一职 。
为了能让优良的学术传统继续下去 , 想要推动中国的经济和发展 , 想要中国不断地更加奋起 , 就必须培养大批的人才 , 为此林毅夫一直想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机构 , 而这个机构就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 为了建好它林毅夫付出了巨大心血与汗水 。

图9
自从1994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建立以后 , 国内的很多重大的政策都有林毅夫的影子 , 研究所提出过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 对全国的经济发展都非常重要 , 其中包括:农民工、社保体系、粮食问题、农村发展、金融体系 , 甚至是加入WTO......为了促进中国高校优秀的经济学学生之间的交流 , 林毅夫还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举办“优秀法学生夏令营”的活动 。
因为有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建立这个经济学的交流平台 , 让林毅夫得以和世界上很多的经济学大师能够交流、学习 , 这也使林毅夫能够和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教授们保持密切的交流活动 。
在北京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建立十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 , 林毅夫还邀请了约瑟夫·斯蒂格利兹、罗伯特·蒙代尔等10名诺贝尔奖得主来北京大学演讲 , 就是为了能培养优秀的下一代 , 让北大的学生能够早早接触到世界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 让北大的经济学发展在世界的最前沿!

图10
2005年6月 , 由林毅夫掌门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不单单是一个机构那么简单 , 他的许多项目都得到了世界认可 。


它曾荣登财经媒体和中国留美经济学会推出的“中国内地经济学教育研究能力排名”榜首 。 这是自《福布斯》杂志和《财富》杂志评选由该中心主办的北大国际MBA为中国最具价值的商学院之后 ,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项目再次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肯定 。
从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的经济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 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 , 就成了整个国家政治、国际、社会等的发展问题 。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机构 , 2008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升格为国家发展研究院 。
是什么?让他成为中央首席智囊团林毅夫之所以能够参与“十五”计划的起草 , 成为国家领导人都倚重的经济决策智囊 , 还是跟他深深扎根中国农村经济的研究和发表符合中国农村经济的一系列论文离不开 。
当初林毅夫回到国内之后 , 影响很大 , 因为他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第一个海外归来的经济学博士 。 他先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担任副所长 , 因为他研究是的农村方向的经济学 , 之后就又去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

图12
林毅夫在1990年发表了一篇关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 , 这篇论文是在国际顶级的杂志之一《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 , 一经发表就在世界的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 。 1992年他发表了《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在《美国经济评论》上 。 这篇论文成为当时在国际经济学界杂志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 ,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为此还给林毅夫颁发了经典引文奖 。
这两篇论文的发表奠定了林毅夫在农业经济学界和国际经济学发展的地位 。 一些欧美国家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看到林毅夫的沦为 , 都认为非常的权威 , 这些机构曾多次邀请他出国访问研究 。
林毅夫在1993年的时候 , 获得了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政策论文奖 。 这个奖项每年只有一位 , 而林毅夫就是1993年的政策论文奖得主 。 他还因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这篇论文 , 获得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