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新加黄龙汤的作用功效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
【配方组成】生地五钱生甘草二钱人参一钱五分,另煎生大黄三钱芒硝一钱玄参五钱麦冬五钱,连心当归一钱五分海参二条,洗姜汁六匙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 。如腹中有响声,或转失气者,为欲便也 。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余参或可加入 。
【作用与功效】滋阴增液,泻热通便,补气养血 。
【主治】阳明温病,下之不通 。
【方解】本证邪实正虚,不能运药,故下之不通,用调胃承气汤泻热通便,增液汤、海参养阴生津,人参益气,当归和血,姜汁和胃降逆,本方以苦寒攻下、咸寒软坚泻热与甘寒补阴之品配合养阴泻热通便,故为“苦甘咸法” 。
【验案精选】
1.肠梗阻、肺心病李某,男,78岁 。患者1983年3月,因患急性肠梗阻经笔者治愈后,于1990年8月4日又腹痛拒按,5~6日不大便,无矢气,呕吐不能进食,喘促气急,痰多胸闷,形体消瘦,故又来我处求治 。查:舌干口臭,苔厚,脉弦细数 。患有肺心病10余年 。X线检查:腹部有扩大的肠腔及液平面 。西医诊断:急性肠梗阻,肺心病 。中医辨证:阳明腑实、气阴两亏 。治则:通腑泻热、补气滋阴 。用新加黄龙汤加减:人参10g,麦冬10g,生地15g,玄参15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服),厚朴10g,枳实10g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下 。服药后约3小时排便一次得矢气 。共进2剂腹痛已减,饮食渐增,喘促明显缓解,能下床行走,肠梗阻告愈,肺心病缓解 。后用生脉散加味调理善后 。1年后随访肠梗阻未再发生 。[刘丽玲.新加黄龙汤治疗老年肺心病合并肠梗阻二则.山东中医杂志,1993,12(6):30-31]2.胃痛(慢性萎缩性胃炎)贾某,女,73岁,有慢性胃炎病史7年 。7天前胃痛加重 。诊见:胃脘隐痛,不思饮食,口干咽燥,恶心,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大便多日不行,面色萎黄,倦卧于床,舌红苔黄燥,脉细数 。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辨证属胃阴不足,燥屎内结 。治以滋阴养胃通便 。方用新加黄龙汤加减:玄参15g,麦门冬15g,玉竹10g,石斛10g,沙参15g,当归9g,生地黄15g,高丽参(冲服)8g,生大黄8g,芒硝3g,生姜10g,生甘草6g 。1剂/天,水煎2次对匀分早晚服 。2剂后大便得通,如羊屎状,3剂后大便溏薄,色黑,渐思饮食,胃痛明显减轻 。去芒硝、生大黄、当归、高丽参,加党参15g,扁豆10g,山药15g,加冰糖适量继服5剂,原有症状消失 。[宋鹏飞,余丽雅.新加黄龙汤临床应用举隅.甘肃中医,2008,21(4):13-14] 。
【吴鞠通新加黄龙汤的作用功效】3.急性胰腺炎王某,男,57岁,因饮酒后出现左上腹疼痛,恶心2天来诊 。刻诊见:左上腹部胀满疼痛,并向腰背部放射,恶心、呕吐,身热,咽干唇燥,倦怠乏力,大便秘结,面色苍黄 。曾有胆囊炎病史 。体查T38℃,急重病容,舌红苔黄燥,脉细数 。心肺正常,腹平坦,左上腹微有压痛,无反跳痛,无腹肌紧张 。实验室检查:WBC:13.5x109/L,N:0.87;血淀粉酶360U/L;尿淀粉酶1350U/L 。腹部平片未见异常 。CT提示:胰腺轻度增大、边缘不规则, 考虑急性胰腺炎 。诊断为:急性轻症胰腺炎(MAP)。中医属脾胃实热证,兼气阴不足,标实本虚之胰瘅 。治以通里攻下泄热,滋阴益气方,以新加黄龙汤加减:生地黄15g,党参10g,麦门冬15g,玄参15g,当归6g,生大黄(后下)9g,芒硝3g,柴胡15g,莱菔子15g,白芍12g,山栀子10g,金银花15g,生甘草6g,生姜10g 。1剂/天,水煎2次兑匀,同时给予抗生素、营养、支持等治疗 。3剂后身热渐退,腹痛减轻,呕恶消失,大便得通,原方去芒硝、大黄同煎继服3剂后,患者腹痛消失,诸症好转 。[宋鹏飞,余丽雅.新加黄龙汤临床应用举隅.甘肃中医,2008,21(4):13-14]4.肝硬化腹水患者,女,63岁 。2003年4月22日初诊 。患慢性乙型肝炎12年,肝硬化失代偿1年 。患者10余年前因“胁痛、乏力、纳差”住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保肝治疗后好转出院,其后间断服药 。1年前因腹部胀满,双下肢水肿,小便减少,住院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 。经使用利尿剂及补充人血白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等支持疗法后好转出院,但其后腹水反复出现,肝功能改善不理想,每2~3个月即需住院治疗,一直服用利尿剂 。2003年4月22日前来就诊,就诊时患者面色晦暗,形体消瘦,神倦乏力,腹部胀满,右胁胀痛或刺痛,夜寐不宁多梦,手足心热,口咽干燥,大便2日一行,舌暗红少苔,舌下脉怒张,脉细弦 。实验室检查:ALT156U/L, AST78U/L, TBIL34ymol/L, DBIL27pmol/L,白蛋白25g/L,球蛋白35g/L,乙肝两对半为“大三阳” 。B超示:肝包膜欠光滑,光点分布不均,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晰,门静脉内径14mm,脾厚45mm,腹腔内有液性暗区 。中医诊断:臌胀 。辨证:气阴两虚,水湿瘀滞 。治以益气养阴,攻逐水湿 。方用加减新加黄龙汤 。处方:太子参20g,玄参15g,麦冬10g,生地15g,大黄6g,茵陈10g,白术10g,茯苓15g,猪苓20g,车前子20g,陈皮10g,夜交藤15g,合欢皮15g,甘草3g,麦芽15g,生姜3片 。7剂 。每日1剂,常法煎服 。同时嘱其继续服用安体舒通,饮食予清淡少盐,甲鱼、海参炖汤经常食用 。服完上药后,患者小便量增加,饮食增加,精神好转,大便较溏,每日一行,继服7剂 。药后诊见患者双下肢肿消,嘱其减服安体舒通次数 。上方去大黄、车前子、夜交藤、合欢皮,酌加赤芍、佛手、莪术等活血软肝之品 。服药3个月,复查肝功能明显好转,B超示:腹腔内已无液性暗区 。停服利尿剂,中药仍以上方为基础方,随症加减继服6个月,患者体力增加, 能从事家务劳动, 面色转润 。服药1年后复查:ALT38U/L,AST30U/L, TBIL11pmol/L, 白蛋白30g/L, 球蛋白32g/L 。B超示:肝损伤,门静脉内径11mm,脾厚40mm 。随访3年病情稳定 。[陈文慧.新加黄龙汤治疗肝硬化腹水.江苏中医药,2008,40(3):9-10] 。
5.眼眶肿痛石某,男,5岁 。于1998年7月20日以左眼眶肿痛4天之主诉,由急诊科转住眼科治疗,入院前以左眼眶炎在本地以静脉途径给抗生素消炎治疗4天,但无效果,且病情逐日加重 。查见患儿左上睑高度红肿隆起,以外眦部最明显,红肿波及同侧颞部、眶下部及颧部,硬肿无波动,疼痛拒按,睑裂不易启开,可见球结膜水肿,下颌下淋巴结和耳前淋巴结肿大 。入院后以左急性泪腺炎给予先锋必静脉滴注,每日2次,并相应辅助治疗,经治3天,也无效果 。于人院后第3天下午6时许,患儿出现体温升高、嗜睡、恶心、烦躁不安等症, WBC 15.4x 109/L, NO.92, L 0.08 。在主管医师要求下,行全科讨论治疗,先行局部穿刺抽脓2次,均无脓液,接着经B超证实,未有脓液形成 。讨论一直指出有产生败血症或向颅内感染可能,属重危病例 。临时决定用中药治疗 。患儿舌红,苔微黄,脉细数,4日未大便 。辨为:热毒壅盛,气阴大伤,正不拒邪 。治以滋阴益气,泻结通便,清热解毒 。
用新加黄龙汤加减:玄参8g,生地8g,麦冬8g,当归8g,甘草3g,人参3g,大黄6g,芒硝3g,金银花8g 。水煎,取一半量,于当日下午7时许,分多次徐徐服下 。后半夜大便通,黎明约5时30分,脓液从结膜面穿破流出,量多,排脓后全身及局部症状减,以原方不变量连服2剂而愈 。[李天德.新加黄龙汤眼科新用36例.现代中医药,2005(2):30-31] 。
【临床应用与医案】
1.粘连性肠梗阻药用:生地15g,生甘草5g,人参5g(或党参15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15g,玄参15g,麦冬15g,当归10g,海参10g,姜汁(冲)30g 。77例临床愈合 。[刘金生.新加黄龙汤在粘连性肠梗阻的应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8,4(3):47] 。
2.癌症中晚期便秘总有效率90% 。方药:玄参、麦冬各24g,当归、生地、党参各30g,枳实、厚朴各10g,芒硝6(冲服),大黄8g(后下) 。加减:腹胀加木香15g,高热加黄芩10g,腹痛加炙甘草6g,恶心、呕吐加焦三仙各8g,木香12g 。[崔灵芝,平淑琴,关伟华.新加黄龙汤治疗中晚期癌症便秘30例.山西中医,1997,13(3):15] 。
3.急腹症术后保留灌肠辅助治疗,处方:生地15g,生甘草6g,人参6g,生大黄9g,芒硝6g,玄参15g,麦门冬15g,当归12g,海参(洗)15~20g,生姜3片 。可以提前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 。对急腹症术后患者尽快地安全渡过消化道受抑制期,加快消化道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曾一.新加黄龙汤在急腹症术后应用体会.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1):26] 。
【临证提要】本方源于陶节庵之黄龙汤(《伤寒六书》),去枳实、厚朴、桔梗,加麦冬、玄参、生地黄、海参、姜汁而成,故名新加黄龙汤 。具有益气养血、滋阴通腑之功效,临床常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 。现常用于肠梗阻、胰腺炎等急腹症的治疗,此外,对麦粒肿、眶蜂窝组织炎、泪腺炎等外眼炎症疾病也有较好疗效 。
使用本方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本方组成药物轻重有别,方中重用滋阴润燥之品,而佐以调胃承气汤缓下邪热,属于扶正攻下法 。二是方中要慎用厚朴、枳实,吴鞠通云:“正气久耗,而大便不下者,阴阳俱惫,尤重阴液消亡,不得再用枳朴伤气而耗液 。”但今人于气机郁滞较重者,也常加枳实、厚朴以通郁行滞,以增强通腑降气之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