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剑=成仁剑 又会有几个拿着他走向灭亡


“中正剑”是民国时期蒋介石(名中正,“介石”为其字)赠给其黄埔学生、得力部将及有功人员的随身短剑 。因为在其剑柄上刻有“蒋中正赠”字样,因此得名“中正剑” 。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的许多战役中,由于部分军人因丢失阵地、重伤等原因而以此剑自杀殉国,此剑遂以“军人魂”之名在军中传开 。又因为剑身上刻有“成功成仁”字样,也有人称之为“成仁剑” 。当然,除此之外,它还有另一个不太好听的称呼———“自杀剑” 。起初能够获得这柄短剑的大部分是黄埔嫡系和地方实力派,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柄剑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五花八门,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民国时期,保守的估计“中正剑”的产量也不下百万柄 。
“中正剑”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蒋介石控制军队,灌输个人意志的工具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蒋介石就在庐山开办了军官训练团 。由军训团团长陈诚发给每一位毕业的学员一把镌刻着“蒋中正赠”的短剑 。关于此剑的用途和意义,蒋介石直言不讳地说,凡与红军作战必须勇敢杀敌;如杀不尽敌人,打到最后只剩自己一个人时,就要用此剑自杀,绝不当俘虏,即“不成功,便成仁” 。这次参加毕业典礼的学员为1920人 。但是,陈诚赠发“中正剑”1835把 。其中11名未获毕业,转入第二期 。还有74人未发给“中正剑” 。而这些人的命运想必也不难预料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一师中将师长的张振汉在湘鄂“围剿”红军时,被贺龙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俘虏,而当蒋介石得知其被俘虏时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感到担心或者惋惜,而是愤怒地斥责道:“被俘是军人的耻辱,我给他的‘中正剑’呢!不成功便成仁 。”由此可见在蒋介石心中,“中正剑”不过是赐予属下的精神枷锁,而属下的生命更是如同草芥 。
在抗战时期的黄埔军校西安分校结业礼时,校方让学生普遍填写了参加国民党的《入党志愿书》,并举行了集体宣誓 。离校时每人发给—把半米长的“中正剑”,上面刻着“成功成仁”的字样 。甚至当国民党反动派败逃台湾后,蒋介石选拔侍卫人员时,更是变本加厉对年轻人进行残酷训练,甚至强迫他们回答“当‘总统’和你的父亲同时受到生命威胁时你将如何选择”这样令人难以启齿的问题 。而一旦成为了蒋介石的侍卫,他们便要绝对服从他的意志,生要服从这意志,死也要服从这意志 。当然,蒋介石也为他们装备了“成仁”的“中正剑”,要求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必须毫不犹豫地用年轻的生命去换取“总统”的人身安全 。经过这样长期的熏陶和训练,这些热血青年全部成了惟命是从的机器 。
由以上资料不难看出,所谓的“杀身成仁”不过是蒋介石控制军队的政治口号,而这柄小小的“中正剑”也不过是一副换了样的锁链脚铐,它牢牢地锁住了被控制的人,使得他们心甘情愿地为蒋介石效犬马之劳 。令人惋惜的是,不知有多少人为了这柄短剑而不惜舍生忘死,争得头破血流,而到头来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面对这些人的悲剧人生,我们也只能发出一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

为了笼络人心,抢夺地盘,许多地方军阀也纷纷仿效蒋介石这一做法 。比如湖南军阀何键就效仿蒋介石铸造了大批戒指,并在上面镌刻“铁血”二字,发给学生;又给每个学生赠送短剑一柄,上镌“慧剑,何键赠”字样 。山西军阀阎锡山是封建性很重的统治者,一切言行都显示着浓厚的封建色彩,表现在用人方面,一向很看重乡土关系和师生关系等等 。当时在山西各地流行着一句话:“学会五台话,就把洋刀挂 。”五台是阎锡山的家乡;而洋刀就是指旧军官腰里佩挂的、被人讥讽为“自杀刀”的短剑,而这柄短剑除了指“中正剑”,还包括阎锡山为了控制下属所颁发的“公道剑” 。
此外,由于抗战之前国民党官佐都系宽边十字武装带,将级军官在十字武装带上悬挂“中正剑”,起初可以说是一件时髦的装饰品 。但是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接受了美式装备,军服改变了,十字皮带淘汰了,这件装饰品也无处可悬挂了,于是成了古董 。这样一柄象征正统权威的“中正剑”,从各地军阀纷纷仿效到成为华而不实的鸡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
在众多的“中正剑”获得者中,既有雄踞一方的各派军阀,也有出身嫡系的黄埔将领 。而这些人对于“中正剑”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积极渴望者,有之;不屑一顾者,亦有之 。张灵甫、张治中、杨虎城、孔祥熙、何应钦、韩复榘、顾祝同、阎锡山、何键、刘湘、马步芳、陈仪、刘建绪、马鸿逵、宋希濂、关麟征、黄维、卫立煌、何基沣等许多人都获得过这柄所谓的“荣誉之剑”,而“中正剑”也伴随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 。这些“中正剑”获得者的结局大体可以分为四类:死心塌地为蒋介石卖命自杀的;反对独裁统治惨遭杀害的;跟随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的;在解放战争中奋勇起义参加革命最终站到人民一边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