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名声不如乾隆 竟然是因为不会花钱?( 二 )
不论是上述哪一种原因,雍正真的这样做了 。终其一生,雍正都是在殚精竭虑地用尽各种方法去改善税收的体制、提高官僚系统的效率、开源节流、加强国力 。虽然因此落得个怨声载道,但雍正留给乾隆的遗产却是实实在在的 。比银子的数目更重要的是,雍正给乾隆留下了一个相对清廉、高效的税收和行政体系,为乾隆能够当一个“慷慨宽厚”的明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
然而乾隆留给他儿子嘉庆皇帝的又是些什么遗产呢?单从银子的数字上来看,倒也不算少,大约有7000万两,与雍正中期的数目差不多 。然而,隐藏在这之下的,却是大清帝国的根基已经被乾隆式的“慷慨宽厚”几乎掏空了的严酷事实 。而这一切的成本,最终都要老百姓来承担 。老百姓的忍耐终究是有限度的 。于是,嘉庆元年正月,爆发了席卷五省的白莲教大起义 。而对于这场起义的原因,即使是嘉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是“胥役多方勒索”、“民怨沸腾”所致 。这场起义持续9年,造成人民生灵涂炭、社会经济被破坏的情况且不说,仅军费就达2亿两以上 。
说到这里,雍正和乾隆的名声为什么如此不同就很清楚了 。虽然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例如雍正时代宫廷政治斗争比较残酷等),但真正影响到千家万户对他们的印象的,还是这两位皇帝不同的统治政策和作风 。应该说,他们两人分别代表的两类领导官员,即使到今天也还颇具典型意义 。
【雍正名声不如乾隆 竟然是因为不会花钱?】乾隆式的官员,在经济政策上好大喜功,喜欢花钱,搞工程,上项目 。而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只要钱花得够多,不管效率如何,总归会有一些政绩、有一些GDP的 。收到钱的人(例如承包工程的),当然会很高兴 。而一般的老百姓,也会因此而增加一些就业机会,在财政状况恶化的不良影响暴露之前,他们可能也会支持这样的官员 。在官员政策上,乾隆式的官员喜欢“宽大为怀”,一团和气,搞好“团结”,让大家都如沐春风,你好我好大家好 。这样的官员常常是既有“政绩”,人缘又好,很可能被当成德才兼备的典型,有着无量的前程 。
而雍正式的官员则恰恰相反,在经济政策上,他们会努力地去开源节流,对于建设项目会认真评估,达不到标准绝不轻易上马,从而会给人们一种吝啬乃至严苛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他们也会将其带到官员政策之中去 。很明显,这样的官员通常不会有多么好的人缘,如果没有伯乐在上,他们的前途也会比较晦暗 。
说到这里,笔者必须澄清一点,那就是笔者并没有要全盘肯定雍正式的官员,也没有要全盘否定乾隆式的官员 。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不花钱是不行的,乾隆花的那些钱,也有花在正道上的(例如普免钱粮、兴修水利等) 。同样,在官员政策上一味搞高压也不见得会有最理想的效果,雍正为自己树了那么多的政敌,搞得人人自危,负面作用也不少 。如果想要经济社会以最优的方式发展,我们需要在雍正式的官员与乾隆式的官员之间有一个平衡,或是两种官员之间的平衡,或是同一批官员身上这两种倾向之间的平衡 。
可是,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现有的体制下,当乾隆式的官员对人们的吸引力实在是比当雍正式的官员要大得太多了!“朕即国家”的终身制皇帝尚且喜欢当乾隆,更何况今天这些任期只有短短几年、花得又不是自己的钱的官员们呢?因此,一个合理的推断是今天乾隆式的官员一定要远远多于雍正式的官员 。而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乱之后,乾隆式官员的缺点就会集中凸显出来 。要知道,在人人都想当乾隆的情况下,想让这些官员在决策时保持完全冷静的头脑,把钱都花在刀刃上,在廉政方面对人对己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显然是不大现实的 。
推荐阅读
- 雍正批示贪官悔过书 只有怕死是真的悔过不见得
- 雍正登基是大喜事 可皇太后为何要寻死觅活
- 在水浒传母夜叉孙二娘的名声为何能那么大?
- 野史:雍正武功高强有结拜兄弟十三人
- 雍正一生所爱的女人 竟是年羹尧的妹妹年贵妃
- 阴谋与阳谋 雍正上台与驾崩之谜
- “康熙遗诏”原件曝光 雍正真是篡位上台?
- 孙策与孙权关系 孙策不如孙权的地方有哪些
- 康熙传位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 雍正抢了亲弟弟皇位?
- 卫律为何没留下好名声 究竟做了什么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