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与王安石 司马光为何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与王安石 司马光为何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为什么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说起王安石和司马光,可谓家喻户晓 。两人同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本来惺惺相惜,是一对好朋友,但司马光为什么要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呢?难道真的是因为两人的政见不同吗?笔者认为,司马光是个聪明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纯粹是一场骗局 。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 。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 。从此,他“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志向在于编修史书,而非政治 。
司马光22岁的时候中了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途 。但时间不长,他的父母便先后去世,他只得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在守丧的几年时间里,他充分了解了下层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读了许多史书,对其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认真总结和评论,为以后编著《资治通鉴》奠定了坚实基础 。治平元年(1064年),他还修成了《历年图》一书,献给英宗皇帝,这实际上就是《资治通鉴》的雏形 。两年后,他又撰成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上爱好历史的宋英宗,深受皇帝赞赏 。可见,司马光虽然从政 。但他的主要精力在于著书立说,而不在于政治 。但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 。要完成历史方面的鸿篇巨制,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司马光一直在等待着这样的机会 。
公元1076年,英宗皇帝驾崩,19岁的太子赵顼继位,即宋神宗 。神宗皇帝把在江宁担任知府的王安石调到中央朝廷任翰林学士,成为皇帝身边的大臣 。从此,王安石与同为翰林学士的司马光关系日益密切 。两人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谈论时政 。在闲谈之中,二人也有过一些争执,但最终都是一笑了之 。
由此可以看出,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友好的,虽然在政见上有分歧,有争执,但对于二人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并不放在心上 。特别是对于司马光来说,他与王安石在政见上的不同,也只是争执一下而已,绝不会因此而成为政敌,因为司马光对政治是不怎么感冒的 。
这年冬天,神宗皇帝率文武大臣到南部祭天 。按照祖制,皇帝祭天完毕,要遍赐金帛,但由于宋朝连年发生自然灾害,致使国库空虚,宰相曾公亮等人就建议免除赐金帛之举 。司马光和王安石当时都在场,司马光十分赞成宰相的意见,他说:“救灾节用,应从主上和朝中贵官近臣做起 。”王安石听了却说:“现在国家财力不足,并非奢靡而起,而是不善理财之故 。”司马光在平时与王安石的闲谈中,就知道他有变法图强的志向,别人不知道他的话中之意,而司马光心中是非常清楚的 。司马光在精研史书的过程中发现 。历朝变法,几乎无不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离他们最近的本朝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没施行几天便夭折了 。所以他更加反对王安石变法,怕王安石重蹈覆辙,身败名裂 。此时,耿直的司马光见王安石当面驳斥自己,便与王安石争执起来 。这次争执与平时的争执并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这次争执是在皇帝面前而已 。神宗皇帝见状,觉得很不像话,就制止了他们的争执 。
王安石在与司马光发生争执不久,就向神宗皇帝递上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他在札子中指出:北宋王朝代代墨守陈规 。不思新变,流弊十分严重 。而农民之所以“坏于差役”,皆因“其于理财,大抵无法” 。年轻的神宗皇帝也看到国家财政空虚,政治腐败,军事力量不堪一击,早就想振作一番 。以扭转国家的形势 。他看到王安石的札子后,简直欣喜若狂,立即召见王安石,商讨变法之事 。王安石在神宗面前侃侃而谈 。很合神宗心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