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修筑这座城池 居然屡屡改写中国历史

“潼关” , 我始终无法拒绝这两个字对我的诱惑 。这座城池 , 在中国古史上继函谷关之后又一处兵家必争之地 , 想当年 , 是何等气吞万里如虎!潼关怎么就能屡屡让西进之敌闻风丧胆、尸骸遍地 , 而三秦守将即便是兵临城下 , 仍可高枕无忧?它怎么就能让东出的铁蹄如奔涌的浪潮 , 一泻千里 , 尽吞中原大地 , 而东边却只能俯首称臣 , 毫无还击之力?
我想去看看 , 元代张养浩所写“峰峦如聚 , 波涛如怒 , 山河表里潼关路” , 这一“聚”一“怒”之间 , 是何等的气派;我想去体验“望西都 ,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是何等的惆怅 , 以及这个庇佑三秦大地的古战场 , 是否仍旧是“兴 , 百姓苦;亡 , 百姓苦” 。于是 , 我要动动笔 , 写写潼关!
【谁修筑这座城池 居然屡屡改写中国历史】我重新打开书柜 , 在灯光下看潼关老县城的老照片 , 我只有从这些老照片中 , 才能隐隐约约地感受到这个自东汉初期至解放前 , 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的雄关漫道 , 怎么在短短的半个世纪 , 就被冷落在这个三省要冲地 。在东汉之前 , 据潼关60公里处的函谷关 , 是西进东出的大门 , 大秦帝国就是凭着函谷关这道天险 , 东出可攻 , 西退可守 , 经过数百年的励精图治 , 终于东出函谷 , 一统六国 。
除去秦国顺天时 , 得人和外 , 函谷关的地理优势功不可没 。原来这城池竟是曹孟德的大手笔 。东汉末 , 已经掌握历史规律——东出者屡得天下的曹操 , 为防止关西兵乱 , 于建安元年(196年) , 在函谷关西边设立此关 。潼关南依秦岭 , 西依华山 , 东接山峦 , 北拥黄河 , 形成一个三面环山 , 唯北面洞开 , 还有一道天然护城河的“瓮城” 。
要过潼关 , 首先得横渡黄河 。就算过了黄河 , 进入潼关腹地 , 等于钻进了一个口袋 , 三面皆可围而歼之 。后面的退路 , 还被黄河给断了 。如此关卡战场 , 那就是天生万人坑 , 有来无回矣 。曹操建立潼关后 , 函谷关退出历史舞台 。潼关第一次给曹操派上大用场 , 是在5年之后的211年 。
这一年 , 曹操出兵讨伐汉中张鲁 , 这是他在赤壁之战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用兵 。闻讯之后 , 关西马超、韩遂等起兵攻向潼关 , 爆发潼关之战 。曹操采用离间计击败马超、韩遂等联军 , 尽得关中之地 。曹操发明的潼关这个“绝世产品” , 得到了市场的考验 , 成为他抵抗西蜀刘备、诸葛亮屡此北伐的坚强后盾 , 直到西蜀行将淡出历史舞台 。
从此 , 潼关跟骊山一样 , 将屡屡主导天下大势 。所不同的是 , 骊山上折腰的诸君 , 都是自讨苦吃 , 而潼关上胜败的诸君 , 都是要真刀实枪地互砍的 。抗日战争期间 , 美国随军采访人员拍摄的照片 , 一位中国军人 , 行走在的通过铁道上 这潼关 , 居然屡屡改写中国历史的命运755年 , 安禄山起兵反唐 , “安史之乱”爆发 。安禄山反军攻到潼关 , 止兵不前 。面对天险潼关 , 安禄山只能望城兴叹 。但全能型娱乐皇帝唐玄宗却听信谗言 , 让守城将士出城迎战 , 以显皇威浩荡 , 神圣不可侵犯 。
结果 , 安禄山轻而易举打败了唐王朝20万守军 , 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 , 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 直到被宋取而代之 。宋“靖康之变” , 潼关为金所得 。金迁都汴京 , 将主要兵力向潼关附近集结 , 以抵挡铁木真铁蹄的南下 。但潼关还是被铁木真大军给夺了 , 金也就钻进史册陪宋去了 。后来朱元璋也通过先破潼关 , 而迅速荡平关中元军 , 把他们赶回了漠北草原 。
由于潼关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 历朝都非常重视修建 , 到民国时期 , 潼关古城除开门六处外 , 留有南北二水门 , 穿城而过的潼河为城内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 有成片肥沃的军田生产小麦谷子 。城内即使被围困 , 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 不会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在潼关以东有一禁沟 , 为了关口的安全 , 沿禁沟两岸历朝历代都修城楼 , 作为防御性的军事堡垒 , 形成了“十二连城” , 如此 , 潼关城与东部外围 , 就形成了遥相呼应的防御体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