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雄为何不敢公然做皇帝?是被时局所拘束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局面中,诸侯之间,有一条禁忌,虽然谁都觊觎皇帝这个称号,可谁也不敢公然犯规,尝试一下做皇帝的滋味,只有这个袁术,染指了一下,当了几天皇帝,谁知犯下致命的错误,结果失败得最惨,这也是所有那些一叶障目,利令智昏,而且自以为是的人物,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作出错误的决策,而以失败告终的不足为奇的例子 。
当时,那些军阀心里都明白,什么事都可以做,就是不能做皇帝,势力强大如曹操者,而且已经挟天子从洛阳到了许都以令诸侯,汉献帝成了他手中的一个傀儡,也不敢生这个替而代之的念头,孙权有一次上表,建议他干脆称帝算了,他说,这小子是想让我坐在火炉上烤呢!所以他一生未曾染指帝座,直到他儿子曹丕,才把献帝废掉 。
蠢货袁术,因为得了孙坚质押的玉玺,就如俗话讲的,开始头脑膨胀,发起高烧来了,蠢人之所以蠢,就在于他不觉得自己蠢,于是,糊涂加上野心的驱使,就在淮南建立袁记小朝廷了,称帝建号,立子封妃,龙车凤辇,祀南北郊,那些拙劣的表演,令人作呕,也招天下人恨 。
他的部下劝他不要僭称帝号,但他一心想当皇帝,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已经失去最后一点自知之明 。这也是名人很容易犯的自负悲剧,脑细胞退化,对新鲜事物失敏,可自我感觉仍然可怕地良好,加之不甘寂寞,便有种种失态的举止,发霉的语言,横生事端,倒行逆施,终于不可逆转地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你当什么不好,偏要当皇帝,俗话叫“作死”或者“找死”者,即是此意了 。
如果说,一个人希望得到他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也就是存有非分之想的话,叫做“野心”,那么无妨认为这种野心是人皆有之的了,曹操未必不想当皇帝,刘备亦如此,孙策、孙权,概不例外,他们的野心比袁术更甚,只不过能够通达识时,不敢做那个皇帝梦,知己知彼,不轻举妄动罢了 。
因为汉献帝是一张牌,谁抓在手里,就可以利用他的剩余价值,但谁要自己称帝,就等于竖一个靶子,让众人当目标瞄准射击了,所以,袁术的下场,并不比乃兄袁绍更好些,这一对四世三公的高干子弟,是《三国演义》这部书最早退出历史舞台的丑角,袁术一出场,是以断孙文台的粮草开始,最后,他没想到,自己也死于断粮断水之中,这自然是活该的报应了 。
袁术和袁绍,可称为一对难兄难弟,而术比起绍,更是一蟹不如一蟹,在这场成则为王败则寇的争霸战中,不堪一击的袁术,第一,输得很快;第二,输得很惨 。看起来,名门之后,只是牌子响亮,不动正格的话,端起个架子,还可以唬一唬人,真到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时候,就要大出洋相了,后将军南阳太守袁公路,在各路诸侯的争斗中,表现得最为草包,要是在京剧舞台上,他的鼻子大概应该抹一块白粉的 。
袁术据寿春时,户口数百万,本可以干一番事业,可他“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与其兄袁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 。僭号称帝以后,“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罗,余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闲空尽,人民相食”(陈寿:《三国志》) 。
《资治通鉴》说:“中平以来,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掠,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多相食,州里萧条 。”对这两兄弟,尤其是后一位,对于百姓的摧残,是不以为然的 。
每个时代,在其风起云涌,变幻莫测之际,总有一些“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野心家、失意政客、无耻文人,和一些压根儿就是低能儿、白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的痞子之类,因缘际会,于潮流中被推到了峰顶,居然人模狗样地也神气起来,所谓“沐猴而冠”,就指的是这些一下子站在舞台脚灯前的新贵们,这大概就叫历史的误会了 。
有的人连句整话也说不好,智商甚低,可唯辟作威,唯辟作福,有的人做一名衙役,鸣锣开道,也许称职,却位居三司,封疆一方,吆五喝六 。还有的,灾荒之年,让没粮吃的老百姓“何不食肉糜”的白痴,居然做了皇帝 。因此,在这些昏庸之辈的统治下,可想而知,大家会有什么样的好日子了 。
【三国群雄为何不敢公然做皇帝?是被时局所拘束】但是也别小看袁术之类,干正经事绝对没有能耐,搞个鬼,捣个乱,下个绊,背后捅谁一刀,却是十分在行 。讨伐董卓的联军司令部组成以后,袁绍推荐他负责后勤保障,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切断了先头部队的粮草,结果弄得孙坚大败而归,差点丢了脑袋 。第二件事,华雄搦战,关羽请缨时,他听说只不过一个马弓手,马上大喝道:“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所谓好事不成,坏事做绝,就是这类人的基本德性,国家有这种人,那就是“庆父不死”的局面,社会有这种人,休想有安定平和的日子,一个单位,一个团体,有这种人,那必然是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