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铲除大将军蓝玉的来龙去脉

蓝玉 , 明朝初建时期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 , 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 。此人身材高大 , 面如重枣 , 看上去有点像蜀将关羽的样子 。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 , “临敌勇敢 , 所向皆捷” , 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称赞这员部将 。常遇春去世后 , 蓝玉追随徐达、傅友德 , 在征战中 , 屡建奇功 。
南征北战的大将军徐达去世 , 蓝玉脱颖而出 。多次统率大军北伐、西征 , 战无不胜 , 攻无不克 。洪武二十年 , 他被提升为大将军 , 驻扎在长城边的蓟州 。逃亡蒙古的元顺帝孙子脱古思帖木儿 , 不甘心失败 , 经常南下骚扰 。朱元璋命令蓝玉统领15万大军前往征讨 。蒙古军队退至捕鱼儿海(贝加尔湖)附近 , 满以为蓝玉的军队缺乏水草 , 不可能长驱直入 , 毫无防备 。明军在沙尘暴的掩护下 , 如同神兵天降 , 突然袭击 , 蒙古全军覆没 , 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 , 在几十名骑兵保护下逃跑 , 其余8万人被俘 。朱元璋得到捷报 , 大喜过望 , 把蓝玉比喻为汉朝的卫青、唐朝的李靖 , 进封他为凉国公 。
战功显赫的蓝玉是个粗人 , 没有文化 , 性情暴躁 , 刚愎自用 , 得到皇帝的赏识宠信 , 愈加骄横恣意 , 做出种种目无法纪的事情 。
他蓄养了奴仆、义子几千人 , 作为随从亲信 。这批人依仗主人权势 , 横行乡里 , 霸占民田 。负责纪律检查的御史 , 接到民众投诉 , 要依法惩办这些奴仆、义子 。蓝玉藐视王法 , 恼羞成怒地把御史赶走 。
他北征回师 , 连夜赶到长城喜峰关 。此时关门已经紧闭 , 守关官吏在关城上查明情况 , 没有及时开门 , 他竟然纵容士兵毁关闯入 。
—他北征回来 , 贪污缴获的大量珍宝 , 把元朝的皇妃据为己有 。朱元璋获悉后勃然大怒:蓝玉如此无礼 , 怎么配得上大将军的称号?那个皇妃听说皇帝动怒 , 惊惶自尽 。蓝玉上朝时 , 朱元璋当面严厉责备 , 要他今后加强道德修养 , 痛改前非 。朱元璋本来打算进封蓝玉为梁国公 , 鉴于这些劣迹 , 改为凉国公 。
【朱元璋铲除大将军蓝玉的来龙去脉】更为严重的是 , 他竟然无视皇帝的威权 , 恣意骄纵 。皇帝召见 , 赐坐交谈 , 或随侍宴饮 , 他一言一行总是傲慢而粗鲁 , 一点没有“人臣之礼” 。他带兵在外 , 常常超越权限 , 擅自决定将校的升降 , 不向朝廷请示报告 。
为了显示自己的威权 , 任意对军士施加黥刑—在脸上刺字 , 以此来挟制部下 , 使军队成为自己的私家武装 。西征回来 , 皇帝赏赐给他“太子太傅”的头衔 , 其实这个大老粗根本不可能成为太子的老师 , 只不过是一个荣誉而已 。蓝玉居然不识相 , 大发牢骚:难道我还不配当“太师”吗?
这就激化了将权与皇权的矛盾 , 是朱元璋绝对不能容忍的 。早在洪武六年 , 朱元璋目睹开国元勋飞扬跋扈 , 倚功犯法 , 特地命工部铸造铁榜 , 写上申戒公侯的条令 , 警告他们不得倚仗功劳过于放肆 。这个禁令已经隐约透露了然后铲除的方针 , 胡惟庸党案爆发后 , 蓝玉自然难逃一劫 。
当时就有人揭发蓝玉属于“胡党” , 朱元璋没有予以理睬 。《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解释其中的原因:皇上因为他功劳大 , 不予追究 。其实 , 内中另有隐情 。
洪武四年 , 常遇春的女儿被册封为太子妃 , 常遇春成了太子的岳父 , 蓝玉以常遇春妻弟的身份成了太子的舅舅 。蓝玉的女儿则被册封为蜀王妃(蜀王是朱元璋十一子朱椿) 。因为这些关系 , 朱元璋投鼠忌器 , 暂时不对蓝玉下手 。
洪武二十五年 , 太子朱标英年早逝 。太子一死 , 朱元璋已无所顾忌 , 决意对蓝玉下手 。一向与太子以及蓝玉有矛盾的燕王朱棣 , 要父亲继续清洗异己分子 , 说:在朝诸公 , 恣意妄为 , 将来恐怕尾大不掉 。含沙射影地指向蓝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