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该如何认定?八旗子弟又有何待遇?

"八旗子弟"是什么?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但是年轻人知道的可能不多了 。清兵入关以前,17世纪初,努尔哈赤(清太祖)把满洲军队分成了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 。后来因为人数一天天增加(以满人为主,也包括少量蒙、汉、朝鲜、俄罗斯等族人),又由四旗扩充为八旗 。八旗旗色的分别,是除了原来的正黄、正红、正白、正蓝之外,再加上镶黄、镶红、镶白、镶蓝 。这些旗的编制,是合军政、民政于一体的 。满洲的贵、贱,军、民,都编了进去,受旗制的约束 。后来,随着军事的发展,又增编了“蒙古旗”和“汉军旗” 。三类军旗各有八旗,实际上共为二十四旗 。原来的本部,由于区别上的需要就专称“满洲旗”了 。
清兵入关的时候,这些“旗下人”或者说“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骑善射,勇于征战的 。入关以后,他们大抵受到了世代的优待 。和皇室血缘亲近,地位崇隆的,当了王公大臣,什么亲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之类;地位小的,当什么参领、佐领;最小最小的,也当一名旗兵 。由于他们参与“开国”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禄或者受到照顾 。特别是满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们大抵是满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随清宗室到处征战的汉人,即归附已久的“旧人”置身其间 。清代的制度,规定他们不准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随便离京 。凭祖宗的福荫,他们好些人世代有个官衔,领月钱过活 。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当兵,领一份钱粮 。但是家族繁衍,人越来越多 。有的人名义上还是参领佐领,但实际上已经并不带兵,有的人名义还是骁骑校,但是已经不会骑马 。更甚的,由于子孙大量繁殖的结果,每家每户的“月钱”不可能累进,“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 。旗兵的名额有限,也不可能随便入营 。加上上层人物的贪污腐化,大吃空额,能够入营的旗兵相对来说就更加有限了 。这样,世代递嬗,不少“旗下人”就穷困下来 。他们之中某些有识之士,也觉得长年累月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坐吃山空不是办法,也有去学习手艺的 。但是这样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认为他们没有出息 。所以就其压倒的多数而论,“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闲的 。
先代的“光荣”,祖辈的“福荫”,特殊的身份,闲逸的生活(靠领月钱过日子),使得许多“旗下人”都非常会享乐,十分怕劳动 。男的打茶围,蓄画眉,玩票〔玩票〕指非职业演员从事戏曲表演 。,赌博,斗蟋蟀,放风筝,玩乐器,坐茶馆,一天到晚尽有大量吃喝玩乐的事情可以忙的 。女的也各有各的闲混过日的法门 。到了家道日渐中落,越来越入不敷出的时候,恃着特殊的身份和机灵的口舌,就干上巧取豪夺,诓诓骗骗的事儿了 。他们大抵爱赊买东西,明明口袋里有钱,偏要赊,已经寅吃卯粮了,还是要赊 。当时好些人对他们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广州曾经是“旗下人”聚居的城市之一,至今市区还留下“八旗二马路”这么一个名称 。这里流传着一个故事:早年有个“旗下人”到茶馆喝茶,当堂倌取来冲茶用的盖盅,还没有冲水的时候,他就把一只小鸟放在盅里,加上盖子 。当堂倌揭开盖子的时候,小鸟呼的一声飞走了 。于是这旗人就撕开颜面,缠着堂倌索取赔偿,狠狠敲了一笔之后,才扬长而去 。直到今天,广州的茶馆里,服务员为茶客泡好茶,如果茶客饮后自己不揭开盖子的话,服务员是不会主动来冲水的 。传说这种习惯就和这个故事有关 。姑不论这是真是假,直到现在仍有这样的故事流传,可见当年“八旗子弟”给人的印象了 。
周恩来同志曾经提到的“八旗子弟”,应该说是一个特定名称,它指的不是清兵入关前后,策马弯弓,英勇善战的旗籍青年;也不是辛亥革命之后,逐渐变成了劳动人民的曾经有过旗籍的青年;也不是指具有旗籍的一切人 。“旗人”之中,也有出类拔萃、不同凡响的人物 。清代的大作家曹雪芹,就是正白旗人 。现代作家老舍,就是正红旗人 。他们“旗下人”的身份丝毫不影响他们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它指的是清末那些凭借祖宗福荫,领着“月钱”,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沾染恶习,腐化沉沦的人物 。
老舍先生因为是满族的旗人(不像曹雪芹那样是原属汉族而祖先进了满洲旗的旗人),因此,他对于满族旗人,对于那些“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和所作所为是知之有素的 。在他的《正红旗下》那篇自传体的文章中,曾对早年旗人生活作了绘声绘色、入木三分的揭露 。这里我想引他的两段话,以窥见不少旗人沦落的原因以及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