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的兴衰 如何判断中国古代王朝的灭亡
一、都城陷落是王朝灭亡的标志吗?都城 , 是一个国家、政权的政治中心 , 地位举足轻重 。它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政权的巩固与否 , 历代统治者莫不悉心经营 , 以期固若金汤 。都城决战 , 是敌对双方综合实力的最高、最后较量 , 如“直捣黄龙府 , 与诸君痛饮耳”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 , 都城陷落往往意味着政权的灭亡 , 这也几乎成了古今中外的一个常识 。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王朝兴衰政权更迭时 , 基本上也持此说 。如公元前206年 , 刘邦攻占咸阳 , 秦王朝灭亡;1276年 , 元军攻占临安 , 南宋灭亡;1644年 , 李自成攻克北京 , 明灭亡;等等 。但是 , 如果把都城陷落 , 一概视为王朝灭亡的标志 , 也明显失之偏颇 。如唐朝在755—763年的安史之乱中 , 叛军曾攻占洛阳 , 长安;881年 , 黄巢的农民军也开进长安 , 建立大齐政权 。唐都二番陷于敌手 , 按说就该灭亡二次了 , 岂不廖哉?确实 , 唐遭此严重打击 , 元气大伤 。尽管如此 , 我们并没有认为唐王朝就此寿终正寝 。所以 , 把都城陷落作为王朝灭亡的标志 , 有一定的片面性 。
二、皇帝被杀或被俘是灭亡的标志吗?皇帝在古代被看作是真龙天子 , 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权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 而且在客观上对国家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巩固起着一定的作用 。国不可一日无君 , 这成为古代人们普遍的心理定势和价值认可 。“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 莫非王臣” 。正如前述的城破国亡一样 , 皇帝被杀或被俘也被人们视为王朝灭亡的标志 。如316年 , 匈奴兵攻占长安 , 俘虏了西晋皇帝 , 西晋亡;618年 , 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 , 隋政权覆灭;1127年 , 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妃、宗室、大臣3000人 , 北宋亡;1276年 , 元军攻占临安 , 俘虏南宋皇帝 , 南宋亡 。但是 , 1449年 , 瓦剌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 , 与明军在土木堡大战 , 明军溃败 , 英宗被俘 , 然而 , 明朝并非因此而亡 , 也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 , 在统治集团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 , 皇帝被杀被囚被废更是不可胜数 。所以 , 以皇帝被杀或被俘作为王朝灭亡的标志 , 也存在明显的局限 。
三、皇权旁落能否作为王朝灭亡的标志?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 皇权的至高无上是毋容置疑的 , 怎么会出现皇权旁落呢?其中原因很复杂 , 因不属本文的内容 , 这里不作具体分析 。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肯定的 , 皇权旁落往往是被那些诸如宦官、外戚、大将、权臣在高举皇权的族帜下造成的 , 这本身就是皇帝这一政治体制不成熟不完善的必然结果 。由于皇权旁落而导致的改朝换代 , 为数也不少 。如王莽篡汉 , 杨坚建隋 , 朱温废唐 , 等等 。但是 , 把皇权旁落作为王朝灭亡的标志 , 其理由也很不充分 。毕竟皇权旁落的另一种后果是专权乱政 , 但专权乱政说到底 , 不是改朝换代 , 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此外 , 皇权旁落有时候与中央政府软弱 , 地方势力过于强大 , 有一定的联系 。我们可以认定 , 它是王朝灭亡的一个原因 , 但不宜作为灭亡的标志 。
四、如何对待名实分离的王朝?名实分离 , 有两种情况 , 一是名存实亡;一是名异实同 。名实分离 , 给如何判断王朝灭亡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 一般认为 , 一个王朝 , 存就是存 , 亡就是亡 , 没有第三状态 。但名实分离是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特殊性的表现 。我们要正确对待 。在中国古代 , 名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历史现象 , 有着比较深刻比较特殊的内涵 。名是秩序 , 确立了君臣父子等第 , 不可胆大妄为 , 肆意跨越 。名是招牌 , 刘李赵朱诸姓王朝 , 各为其主 , 泾渭分明 。名是价值观念 , 是非荣辱功过得失 , 一目了然 , 等等 。中国古代是一个重视名讲究名的社会 , 所谓“名之正则言之顺 , 言之顺则事可成” 。它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如曹操劫持汉献帝 , “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 并最终统一了北方 , 且为魏代汉事实上奠定了基础 , 但曹仍未黄袍加身 ,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名的顾忌 。即便如此 , 在传统史家的眼里 , 曹操仍摆脱不了“乱世之奸雄”的恶名 。当然 , 一个王朝到了危机四伏分崩离析的关头 , 其名根本不能挽狂澜之不倒扶大厦之将倾 。但是 , 反对者 , 异己者 , 也会利用其名来为自己服务 , 乃至编造“奏天承运”的神话美化自己 , 证明自己名正言顺 。这样 , 旧王朝就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事物 。对名存实亡的王朝 , 中学历史教材叙述比较翔实的是东汉和唐朝 。前者受黄巾军的沉重打击 , 后者遭黄巢农民军的猛烈冲击 , 统治秩序瓦解了 。但是教材并不把这两个朝代的下限断于184年和881年 , 而是把东汉下限断于220年曹丕代汉 , 唐下限断于907年朱温废唐 , 就说明充分考虑新生了名的实际存在 。至于名异实同 , 典型的是武周代唐 , 它上承贞观 , 下启开元 , 一脉相承 , 互相辉映 , 构成了一幅前唐政治的绚丽画卷 。当然不能因为唐周相异 , 而轻易断定大唐江山已经换了主人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