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历来注重养生 各个皇帝都有素食习惯( 二 )
九月二十一日早膳:燕窝酒炖鸭子热锅、燕窝葱椒鸭子热锅、燕窝锅烧鸭子咸肉丝攒盘、水笋丝炒肉丝、韭菜炒小虾米、江米肉丁瓤鸭子、螺狮包子、鸡肉馅饺子、万年青酒炖樱桃肉、四水膳、萝卜汤、鸡肉馅烫面饺……
十二月十三日晚膳:燕窝松子鸡热锅、肥鸡火爆白菜、羊肚丝羊肉丝热锅、口蘑肥鸡热锅、口蘑盐煎肉、糊猪肉、清蒸鸭子鹿尾、竹节卷小馍首、匙子红糕、螺蜘包子、鸡肉馅烫面饺、咸肉、老米干膳、山药野鸡羹、燕窝攒丝脊髓汤……
这些御膳均体现了顺应四季人体变化的特点,养生食品的种类调配合理,讲究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又受自然界四时的制约 。冬末春初,御膳的菜肴中设两个火锅 。春季阳发容易外泄,御膳食品中有酸性的酸白菜、苹果、醋烹绿豆菜等菜肴,少有辛辣、油腻食品 。农历五月初夏季来临,容易心火上升,宜吃些凉拌青菜、糖拌藕、江米藕,绿豆粥等清凉苦寒食品,缓散心火,清热下泄 。秋季天气渐凉,人体湿热难排 。宫廷御膳适当地增加了韭菜、萝卜及酒炖菜等带辛辣味的食品,使人体内的湿气及清肺调养功效 。冬季气候干燥低寒,是全年最适宜进补的季节,清宫御膳又以咸味的羊肉、猪肉、鹿尾等温热的菜肴为皇帝进补热量,也有滋阴的燕窝、鸭子等食品 。
虽然一日两膳的菜肴以鸡、鸭、鱼、猪、羊、鹿、鹅等为主,但必须是经过精选细烹后食用 。如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至九月巡盛京,一行人马刚到山海关,盛京将军就将刚刚获到的鲜鹿进献给皇帝品尝新鲜的野味 。他问道:“今日进的鹿肥瘦?”厨役回答道:“瘦 。”随后他下旨:“晚膳叫双林(厨役名)做塌思哈密鹿肉。其余伺候赏用 。”乾隆皇帝深知食鹿肉滋补身体,但夏季进补需十分谨慎 。在不同的季节食用不同的御膳,既调节时令、气候对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带来的影响,又了谷、果、肉、菜互配的美味 。膳食有偏重温补的鹿肉、鹿尾,羊肉、肥鸡,全年饮食有规律,不食过冷过热物,极符合科学养生的饮食理念 。
清代皇帝御膳的设摆有固定的传统模式,皇帝的膳桌要摆四十八品膳品,即热锅、攒盘(拼盘)、热炒、小菜、饽饽、羹汤(粥)等,既有表现不忘祖宗创业艰难的满族传统菜式,也有自己喜食的和应季食品 。在膳单中还经常有皇帝在进膳中有临时添菜、加菜的情况,从中也可看出皇帝本人的养生态度 。如乾隆四十四年(1779)皇帝在避暑山庄的一顿晚膳为例:“燕窝莲子扒鸭一品(系双林做) 鸭子火熏罗卜炖白菜一品(系陈保住做),扁豆大炒肉一品,羊西尔占一品,后送鲜蘑菇炒鸡一品 。上传拌豆腐一品,拌茄泥一品,蒸肥鸡烧狍肉攒盘一品,象眼小馒首一品,枣糕老米面糕一品,甑尔糕一品,螺狮包子一品,纯克里额森 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随送虹豆水腾 一品,次送燕窝锅烧鸭丝一品,羊肉丝一品(此二品早膳收的),小羊鸟叉 一盘,共三盘一桌 。呈进 。”
乾隆皇帝夏季到承德避暑,适值蔬菜收获时节,用新摘下的白菜、扁豆、萝卜、茄子、鲜蘑等,应季节的鲜嫩蔬菜,烹制御膳,既遵循夏季养生之道,又不碍大饱口福 。白菜能调养脾胃,利肠、利小便、解毒、解酒;扁豆和中下气、清暑健胃;萝卜可以补虚润肺、下气宽中、化痰止渴、醒酒解毒、消积滞;茄子清热活血、祛风通络、消肿止痛;鲜蘑肉厚、细腻、柔软,有益肠胃、强壮滋补等作用 。尤其是他临时点加的“拌豆腐和拌茄泥”两道菜,清爽可口、消暑解腻 。此外,夏季皇帝还经常食用莴苣、黄瓜、倭瓜、荆芥、莲藕等有凉血解毒、补中益气的蔬菜 。
御膳之后食用应季瓜果,也是清代宫廷的特色 。如初夏吃桑葚、白杏、枇芭果;仲夏吃西瓜、樱桃、荔枝、水蜜桃;初秋吃葡萄、山萘子;冬季吃桔子、苹果等 。
炎热的夏天,清代皇帝、后妃已用上了消暑纳凉冰箱,能吃到“冰碗” 。清宫词有“首下围林暑未蒸,九华初御转凉增 。南熏殿里笙歌起,四月清和已进冰” 。(《乾隆御制诗冰果》)等诗句,就是真实的写照 。《冰果》诗注中,也有“以杂果置盘中,浸以冰块(为冰果),都中夏日宴饮必备”的说法 。据清代末期曾在储秀宫伺候过慈禧的宫女介绍,宫廷的冰碗用甜瓜、果藕、百合、莲子、杏仁豆腐、桂圆、葡萄乾、鲜胡桃、淮山药等鲜果制作,甜瓜去籽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鲜胡桃,葡萄乾(无核的)用蜜浸透,再把青(鲜)胡桃砸开,把里边带涩的一层嫩皮剥去,浇上葡萄汁,再用冰镇 。吃果藕可以顺气,吃青胡桃可以补肾 。既是上好的冷饮,又具滋补功效 。
推荐阅读
- 清朝皇帝过年旧俗 与群臣分食不加任何佐料白片肉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明朝皇帝服饰具体介绍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几种?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道光皇帝一脚踢死长子后 故宫石狮竟现异样
- 揭秘卫子夫是如何追逐皇帝的爱好和趣味的?
- 清朝服饰之 清代镶边短袄
- 清朝格格的一生 大多寿命不长而且没有后代
- 古代皇帝房事 后宫佳丽生理期“带血作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