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敢称帝?他究竟是搅屎棍还是大英雄

汉延康元年 , 公元220年 , 曹丕废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 , 汉朝灭亡 , 曹魏建立 。
仅仅一年 , 刘备在成都称帝 , 国号“汉” , 意思是继承汉统 , 历史上习惯将其称为“蜀”或“蜀汉” , 地位约相当于割据军阀 。
那么作为以“汉室正统”自居的刘备 , 为什么敢于自立为帝呢?
这里面有三个原因:
第一 ,  刘备骨子里就是想称王称霸 。
《三国志》记载:
先主(刘备)少时 , 与宗中诸小兒於树下戏 , 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
“羽葆盖车”是皇帝的规格 , 刘备从小就不甘寂寞 。
对于刘备的言论 , 他的本族叔叔刘子敬吓得半死 , 说:“汝勿妄语 , 灭吾门也!”
意思是:你丫乱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 , 会以谋反罪被灭门的!
刘备长大后 , 一心求取功名 , 适逢乱世 , 他终于闯出了一片天 , 但他不甘于人下 , 总想自己建立基业 。
他先后背叛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孙权、刘璋 , 目的就是为了自立 。
当他看到自己大腿长了赘肉 , 潸然泪下 , 给儿子取名“封禅” , 野心昭然若揭 。
后来刘备定蜀取汉中 , 便做了汉中王 , 紧接着曹丕废汉 , 于是刘备便迫不及待的做了皇帝 , 自立于四川 。
《零陵先贤传》曰:是时中夏人情未一 , 闻(刘)备在蜀 , 四方延颈 。而备锐意欲即真 , 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 , 且欲缓之 。与主簿雍茂谏备 , 备以他事杀茂 , 由是远人不复至矣 。
所谓“锐意欲即真” , “锐意”就是执意 , 一心一意的意思 , 而“即真”就是做皇帝 。
这个记载是说 , 曹丕废汉后 , 中国人心不稳 , 都希望刘备能复兴汉室 。但是刘备的心思是自己当皇帝 , 刘备和主簿雍茂因此劝刘备 , 但刘备却将雍茂干掉了 , 从此中原人便不再对刘备寄予希望 。
第二 ,  刘备称帝是因为跟随刘备的臣子们怂恿的结果 。
乱世将相跟随主公浴血奋战 , 目的无非是封妻荫子 , 功名利禄 , 刘备麾下将士自然也不例外 。早在刘备取巴蜀后 , 便有人以“第一次黄龙见武阳赤水”事件怂恿刘备称帝 , 但那时候汉中战役没有结束 , 刘备自然不敢公开谋反 。
但后来曹操死 , 曹丕废汉献帝 , 这形势就不一样了 , 刘备终于可以冠冕堂皇的做皇帝 , 号称自己是汉室正统 。
可以说刘备做皇帝 , 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 。
归根到底 , 是形势使然 。
第三 , 刘备称帝的深层次解读
裴潜曾如此评价刘备:
“使居中国 , 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 。若乘间守险 , 足以为一方主 。”
不少人对于裴潜评价的刘备的话心怀不忿 , 反应激烈 。其实 ,  这些人恐怕没有体会裴潜话中深意 。
汉代以仁孝治天下 , 这种理念无疑是正确的 , 但是 , 由于汉朝统治者的失政 , 导致天下大乱 , 整个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 , 而在这种局面下 , 要想稳定国家就必须有铁腕强权的人 , 用冷血的方式加以管理 , 这个人就是曹操 。
换言之 , 汉朝“常态”的那种温文尔雅 , 道貌岸然其实是不合时宜的 , 每个人都想当老好人 , 都不愿意做坏人 , 那么结果只能是满世界都是坏人 。曹操在这个时候其实充当了最大的那个坏人 , 而他的作用就是震慑了无数的“小坏人”!
刘备自己说自己:“今指与吾为水火者 , 曹操也 , 操以急 , 吾以宽;操以暴 , 吾以仁;操以谲 , 吾以忠;每与操反 , 事乃可成耳 。”
似乎他是汉朝正统 , 是仁义的代言人 , 可实际上 , 以当时的形势来看 , 刘备这种秉承汉朝所谓“仁义”的模式一旦再度成为社会主流 , 对整个社会将是一场灾难 , 那时候 , 恶人无人可治 , 任谁都会披着善良的外衣胡作非为 , 天下将会更加混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