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欲立朱棣为皇储?实为其在史书上做手脚

朱标死后 , 悲痛欲绝的朱元璋在大臣们的劝解之下 , 稍稍整理了一下情绪 , 就开始重新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根据明成祖朱棣钦定的《明太祖实录》记载:就在朱标太子死后的第三天 , 朱元璋在明皇宫的东角门召集朝中重臣 , 讨论未来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
朱元璋说:“朕年事已高 , 太子朱标又不幸夭折 , 我大明遭此厄运 , 都是命中注定的 。有句古话说得好:一个国家要是有年长的皇位继承人的话 , 那是天下苍生的福分啊 。朕的第四子燕王朱棣贤明仁厚 , 英勇威猛 , 雄才大略 。他在某些方面和朕很像 , 朕想立他为太子 , 诸位爱卿认为怎样?”
朱元璋话音刚落 , 翰林学士刘三吾马上应对说:“陛下所言极是 , 但是陛下要是立了燕王为太子 , 那么将燕王前面的两个哥哥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放在什么位置了?”
朱元璋无法回答老臣刘三吾所提的问题 , 兀自伤心痛哭起来 , 重立太子之事也就此打住 。
我们从朱元璋与刘三吾君臣的这段对话中来看 , 刘三吾的潜台词是在说 , 皇帝您要是跳过老二、老三 , 立老四为太子 , 这么做只会为自己的帝国带来无穷尽的麻烦与危险 。
朱元璋是何等聪明之人 , 当然能够听得出刘三吾这番话的弦外之音 。他最终放弃了“立爱”的念头 , 而采用最为稳当的君位继承法嫡长子继承制 。
【朱元璋欲立朱棣为皇储?实为其在史书上做手脚】当然上面的事例是记录在朱棣钦定的《明太祖实录》中 , 其真实性是要大打折扣的 。因为朱棣在起兵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后 , 为了证明自己夺位的合法性 , 在官修的史书上曾经做过大量的手脚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 , 那么朱棣无疑将他的老子朱元璋当作了一个“政治白痴” 。
要知道在朱标死的时候 , 朱棣前面的两位皇兄朱樉和朱棡还是活蹦乱跳的 , 而且这两个皇子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 即使朱元璋立好四弟为帝位继承人 , 他们兄弟俩也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 。如果朱元璋立了朱棣为皇太子 , 那么在其百年以后 , 朱棣的那两个也有资格入継大统的兄长肯定会兵戈相向 。其他的诸子藩王暂且不说 , 就此“三王”已经先乱了 。
一旦这种局面出现 , 就有可能会演变为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似的大劫难、大祸害 , 朱元璋苦心经营的大明江山就会变得岌岌可危 , 这是朱元璋最不愿意看见的一幕 。
如果真是到了这种地步 , 朱元璋倒不如遵循最为安全的历代通用的“嫡长子继承制” , 立太子之子为未来的帝国一把手 , 这样也就名正言顺 , 至少没有为其他皇子藩王起兵作乱留下借口 。这是朱元璋明智而又无奈的一种选择 , 但绝对不算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
第三种: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皇帝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 生出的龙子龙孙可能多得连皇帝自己都记不住名字 。要想在这些子孙中寻找未来的皇位继承者 , 不能随便抓阄 , 必须得有规则 , 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诱发皇子们之间骨肉相残 。
鉴于此 , 前任皇帝设计出了在立嫡无望的情况下立庶长子的规则 , 也就是在自己的所有孩子中立年龄最长的那个为太子 。这种皇位继承法则的优点在于继承者的既定性 , 谁有好运气最早来到这个世界上 , 谁将来就当这个家 。因此相对于皇位继承法 , 嫡长子继承制可以杜绝皇位继承所引发的祸端和危机 , 所以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权力诉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每朝每代都能很好地照此执行 , 恰恰相反 , 真正做好这种皇位继承制的皇帝与朝代并不是太多 , 但在家国一体化的传统社会里 , 暂时还找不到比这更好的皇位继承法 。所以说 , 在诸多的皇位继承法中 , 最为安全的储君方法应该是这种“嫡长子继承制” 。在这一点上 , 朱元璋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
为了确保皇权的和平过渡 , 朱元璋并不愿意冒险 , 他还是作出了最为理性的选择 。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 , 朱元璋正式册立了朱标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为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对于选择嫡长子储君法 , 朱元璋给出的解释是:现在我开创的大明帝国及其一切章法都是要传之后世的 , 如果我不遵守自定的祖制 , 将来子孙后代就会仿效 , 这就与确保大明长治久安的根本精神背道而驰 , 子孙后代的乱与治不仅与我立的祖制有关 , 而且与我是否率先按照祖制执行有着很大的关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