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李昌钰家族与太平轮 父亲魂断母亲重振家族

六十多年前,从大陆驶往台湾的太平轮与建元轮相撞沉如大海,成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 。国际神探李昌钰的父亲、如皋富商李浩民,也随太平轮魂断大洋 。李氏家族因此衰落,却在李浩民之妻王淑贞辛苦操持下,再次走向兴旺 。
【如皋李昌钰家族与太平轮 父亲魂断母亲重振家族】开办洋行,李家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
李昌钰的父亲李浩民是民国中后期如皋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李浩民家住如皋西门外,其父李耀庭(李昌钰的祖父)先学徒,后在如皋西门外开设了一家“李耀记陆陈行”,即经营粮食的商行 。李浩民年青时也在“李耀记陆陈行”帮助父亲经营生意 。
1926年,如皋佳人王淑贞与李浩民喜结连理 。王淑贞(1897—2003),法号岸佛,世居如皋如城长巷,出生于书香门第,读过女中,能诗能文,又通音乐 。她的贤惠不但使她成为了李浩民的贤内助,也为李家再次复兴埋下了伏笔 。
1930年,上海洋行来如推销煤油 。李浩民抓住机会,成为上海洋行在如的代销商 。他在如皋汤家巷开设了“懋记五洋号”,顾名思义,经营洋煤油、洋火柴和洋肥皂等日用商品,大受皋城消费者的欢迎 。数年后,李浩民就将“懋记五洋号”迁到如皋百岁巷,专营批发 。“抗战时期”,“懋记五洋号”曾迁往西场(今属海安),继续买卖 。
李昌钰小时候,全家因为家族生意的发展,迁往上海 。李昌钰出生于1938年,由此可推,李浩民大约在上世纪40年初将生意扩大到上海,从事石油和粮食的经营 。关于李家在上海的发展,并无太多记载 。不过笔者所存《之江大学同学录》,(1947年春季之江大学教务处编制)可视作李家富有的佐证 。
1947年的之江大学与苏北人,尤其是如皋人格外有缘 。据《之江大学同学录》,老师中的如皋人就有国文系中国文学系助教沈幼徵(《汉语大词典》编委之一)和商学院会计特约教授卢怀道(会计名家) 。学生中有两位最值得关注,一位是苏北淮安作家袁鹰(学名田复春,笔者已经通过电话和袁老确认此事),另一位是如皋籍李昌纲 。他的简历如下:“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四年级学生,学号32644,男,24岁,籍贯如皋,前校‘震旦中学’,住址‘新闸路一三八四号’ 。”
李昌钰
“震旦中学”就是今天的复旦中学,之江大学是私立名校,如果李家不是很富有,李昌纲很难有机会在两所名校就读 。再说李家当时在上海的住址是“新闸路一三八四号” 。“新闸路”位于上海市中心,地跨“静安区”和“黄浦区”;当时从苏北一来上海就能入住此处,再次证明了李家的经济实力 。
魂断大洋,家人等来李浩民遇难噩耗
抗战才止,内战又起 。多事之秋,李浩民审时度势,早已考虑将家庭和生意迁往台湾 。抗战胜利后,他已先去台湾经营渔场 。但突如其来的“太平轮事件”让他魂断大洋 。
太平轮是一艘载重2050吨的大型客货轮,其规模和命运都可说是中国的“泰坦尼克号” 。1948年7月上海中联公司花费近7000美元的月租租赁“太平轮”,负责上海和基隆之间的客货运输 。1949年年初,国民党大势已去,越来越多的达官贵人加入了迁台的行列 。李浩民也不例外 。“太平轮”的船票也变得票价飞涨,一时间十分走俏 。
1949年1月27日下午,李浩民和他大量的鱼苗终于登上了“太平轮” 。同行名人,比比皆是,有国民党山西省主席邱仰浚一家、国民党辽宁省主席徐箴一家、南京国立音乐学院院长吴伯超、袁世凯之孙袁家艺、蒋经国助手俞季虞和香港女富翁龚如心的父亲龚云龙等等 。人多行李也多,明显是超载,但太平轮管事准备了丰富的食材:培根、沙鱼、海参、干贝、冬笋和各类酒水饮料 。当日天气良好 。因为躲避战事,所有行船都不点灯不鸣笛 。晚上11点左右,太平轮行至舟山群岛附近 。“砰”的一声巨响,太平轮与迎面驶来的建元轮相撞,建元轮体小,即刻下沉;太平轮打算使向最近的海岸;但是海浪太大,太平轮也随即淹没 。船上大多乘客遇难,李浩民也未能幸免于难 。
再过两天,即1月29日就是1949年的农历正月初一 。李浩民选择此时来台,显然是打算与台的家人共度春节,吃个团圆饭 。当时在台湾桃园的李家兄妹,已经将自己院中布置一新,借用石头和盆景等道具摆设出一个“父来公园”;可是左等右等,父亲再也没有回家 。噩耗传来,举家同悲 。王淑贞并不死心,她雇用飞机到失事海域寻找,可惜最终未果 。
重振家族,13个子女都成为博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