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们在 诸葛亮这辈子可能就真成卧着的龙了

三国时期 , 是一个充满了智慧与谋略的时代 。读《三国演义》 , 最让人关注的不会是“一吕二赵三典韦”的武将之争 , 也不是双方大军的疆场鏖战 。据传 , 在二战时期 , 日本军队的《三国演义》的普及率极高 , 也是看中了其中含有的智慧 。而看三国中的智慧 , 诸葛亮无疑成为了一个近乎于神的人物 , 特别是借东风、空城计和八阵图 , 更是把孔明身上的玄奇和智慧提升到了极致 。但是孔明也是有对手的 , 比如魏国的司马懿和吴国的陆逊等等 , 但是也许是作者本意如此 , 这些人都成了突显其智慧的绿叶 。可是 , 在三国中 , 有这么一些人 , 如果他们可以有机会和诸葛亮同台竞技 , 鹿死谁手也许就成了未知 。
第一位:郭嘉郭奉孝 。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 , 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 。因为其大局观出色 , 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 。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 , 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 , 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 。郭嘉达于世情 , 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 。如果曹操真的听郭嘉的话 , 那蜀国老大刘备不知道死了多少个来回了 , 诸葛亮这辈子也就可能成为真的卧龙了 , 一卧不起 。因为刘备借趁袁术北投袁绍之机 , 主动向曹操请求前去截击 。这时 , 恰好郭嘉不在身边 , 曹操就同意了刘备的请求 。待郭嘉于程昱回来 , 得知此事后一起劝阻曹操:“放走刘备 , 会生变数了!”但当时刘备已走 。赤壁兵败后 , 曹操更是说错了若是郭嘉在 , 安有此败的话语 , 足见郭奉孝在智谋方面的过人之处 。可惜他身体弱了点儿 , 只活到37岁 。
第二位:陈宫陈公台 。曹操谋刺董卓未遂 , 被到处画图捉拿 。他逃到中牟县 , 被县令陈宫手下的人抓住 。陈宫认为他是一条汉子 , 就弃官和他一块逃走 。哪知中途曹操多疑 , 错杀了好人吕伯奢一家 , 而且还发表了千古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 , 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觉得此人乃“狼心之徒” , 于是又弃曹而去 。几经周折 , 最后才选择了吕布 。
可惜陈宫没有好好分析吕奉先这个领导的巨大缺陷:他有勇无谋 , 刚愎自用 , 并非将才;好色之徒 , 见利忘义 , 反复无信 , 难成大事 。所以 , 他虽然也占过徐州、兖州 , 打败过曹操、袁术 , 但都是昙花一现 , 最后因屡屡不听陈宫的计谋而遭致彻底失败 , 被曹操生擒活捉 。
【如果他们在 诸葛亮这辈子可能就真成卧着的龙了】其实 , 当吕布屡次不听陈宫的计谋、眼看败局已定时 , 陈宫也想到离开这里 , 但他怕别人笑话 , 说他不忠不义;另外又不忍心 , 还想尽力补天 。这就是一种迂腐了 。像吕布这样的家伙 , 早晚要垮台 , 你何必要陪他去倒霉呢?
“空负栋梁材” , 陈宫选错了单位 , 又不肯跳槽 , 满腹经纶付之东流 , 令人叹息不已 。曹操有留他之意 , 他宁死不吃回头草 , 只是希望能善待他的老母和妻子 。临刑时 , 曹操和在场的人都流下了泪 。
第三位:田丰田元皓 。袁绍谋士很多 , 脑子比较清醒的还要算田丰 。料事如神 。田丰博览多识 , 权略多奇 , 曾在朝中任侍御史 , 因不满宦官专权 , 弃官归家 。袁紹起兵讨伐董卓 , 应其邀请 , 出任别驾 , 以图匡救王室之志 。后袁绍用田丰谋略 , 消灭公孙瓒 , 平定河北 , 虎据四州 。田丰曾劝袁绍早日图许 , 奉迎天子 , 占据政治上的主动 , 袁绍不能从 。建安四年 , 曹袁争霸 , 田丰亦提出稳打稳扎的持久战略 , 袁绍执意南征而不纳 , 但在曹操东击刘备时 , 却以儿子生病为由 , 拒绝田丰的奇袭许都之计 , 错失良机 。官渡之战 , 田丰再议据险固守 , 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 , 乃至强谏 , 被袁绍以为沮众 , 械系牢狱 。建安五年 , 袁绍官渡战败 , 因羞见田丰而将其杀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