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怎样灭亡的?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谁?
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谁?帝辛,是中国商朝末代君主,在位30年,后世称商纣王 。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谥帝辛,周武王称其为“纣王”,部份文学小说则称其为“寿王”,明代文学小说《封神演义》则有称其为“寿王”,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都城于沫,改沫邑为朝歌(今淇县) 。
帝乙死,应立长子启,因启母贱不能立,而立少子辛为帝 。帝辛自幼聪敏过人 。《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
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 。
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 。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 。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 。毛泽东在评价帝辛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帝辛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诗里说:"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惭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 。"
帝辛之败有两说,其一,说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修建豪华的宫殿园林,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使国库空虚 。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杀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战,失去人心 。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力衰竭,对俘获的大批俘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 。---该段早已无法考究,由周武编写 。(对于荒淫一说,有一点要说明的是,纣王只有两个儿子,而周文王百子,另,宦官制度起于周文王 。)
另一个说法是,帝辛重用奴隶,触犯贵族利益 。周武一方给帝辛设立的六大罪状里,排前的便是“任用贱民为官”以及“以贱民辱贵族” 。说白了就是纣王提前了一千年企图终结奴隶制社会,提前三千年想要玩民主……试想,商鞅一千年后开启封建制都落个身死的下场,何况一千年前?所以当时以周姬昌等为首的大奴隶主便一起联手抹杀了帝辛 。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俘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 。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 。商亡 。
帝辛死后,葬于淇水之滨,今墓尚存 。
暴君论
《史记》记载,帝辛“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又说他“好酒淫乐,嬖于妇人”,意思是宠信妲己,建立酒池肉林,“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为人凶残成性;杀害忠臣义士,如其叔父比干;囚禁异己,如西伯昌被幽禁羑里(今河南汤阴)七年之久 。他为了观察胎儿,竟残忍地让人剖开孕妇的肚子 。他想知道冬天光脚过河的农夫为什么不怕冷,竟叫人砍掉他的双脚 。
纣王为了讨妲己的欢心,有次命工匠做象牙筷子,工匠在牙柄上琢满游龙戏凤的图镂纹,很是精巧玲咙 。那天,工匠进殿献纳这双筷子,纣王见后大喜,当即传给群臣观赏,无不喷喷称奇 。还有一说为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鱼肉不鲜,就是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 。结果,有很多厨师被他处死 。妲己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品尝,免得纣王又要发怒 。有一次,妲己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而妲己为了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连忙取下头上玉簪当筷子 。后来妲己让工匠为她作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 。
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 。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
帝辛在中国长期被认为是暴君,与夏桀并论 。这一段历史,后人加上想像,写成了《封神演义》 。成语有“助纣为虐”、“助桀为虐” 。
平反论
有观点认为帝辛的负面评价存在历史上的递增性 。先秦文献对纣王指责不多,甚至许多文献称赞帝辛聪颖勇武、才华横溢,[注5]是难得的英主,但随着时代的推进,对帝辛指责越来越多 。当年武王伐纣,共写过两篇檄文:《泰誓》和《牧誓》 。《牧誓》中周武王列举了纣王的罪状只有六条 。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葡萄牙也是倭寇?明朝和葡萄牙有什么恩怨史?
- 唐僧前身是如来徒弟金蝉子?和尚不承认?
- 高丽王国是安徽人建立的 朝鲜是东北人建立的?
- 李白真死于自己的水中捞月吗?他是怎么死的
- 杨大眼是怎么死的 杨大眼是被他儿子所杀?
- 和氏璧是哪国的 和氏璧的由来
- 金庸笔下表哥都是高富帅负心汉 是影射徐志摩?
- 爱国诗人屈原之死疑云 自杀说未必是事件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