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贪污贿赂成风 皇帝敛财竟不逊于臣子?( 二 )


乾隆四十一年(1776)初,六十六岁的皇帝第四次东巡山东 。与前几次东巡有明显不同,这一次,沿途前来接驾的王公大臣特别多:以前只是河北、山东的地方大员全数到来,而这一次附近的蒙古王公,几处盐政、织造,甚至连远在湖广、四川、广东的封疆大吏也都聚集于此 。一路之上仪仗塞路,闹得山东地界是翻天覆地 。大员们争先恐后来到山东,只是为了满足老皇帝愈演愈烈的一个喜好:收受贡品 。乾隆的此次山东之行,也成了各地大臣们的赛宝大会 。每位大员的车队都是珠光宝气,世间罕见 。
我们来看一看乾隆这次短途旅行都收到了哪些贡品:二月十六日,在黄新庄驻跸时,蒙古阿尔善亲王罗卜藏多尔吉进了“金六十锭”,净重五百九十二两 。亲王说,这是预备皇帝一路上赏赐他人之用 。六天后,还是在黄新庄,河南巡抚徐绩给皇帝进了数车衣料,包括贡缎袍五十端、贡缎套五十端、宁袍五十端、宁褂五十端、杭绫一百端、汴绫一百端、貂皮一百张、乌云豹一千张、银鼠一千张 。
由北京到山东,一路之上,几乎每个驿站都有大量的贡品在等着乾隆皇帝查收 。内务府派出大量接收人员,源源不断地将这些贡品装车运回皇宫……皇帝出一趟差,赚得盆满钵满 。乾隆年间的贪风之炽与惩贪之严,两种风气的激烈碰撞,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我们就拿王亶望贪污案来说,整个甘肃官场可以说是到了无官不腐的地步 。一件贪污案处理下来,前前后后竟杀掉大小官员50多人,不能说惩贪不严 。可这种霹雳手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贪风依旧愈刮愈猛 。乾隆对这个案子的处理颇值得玩味,虽然整个甘肃官场到了无官不腐的地步,可最后受到国法处置的只有200人,要知道,一个省的官员接近千人 。
那么其他五分之四的官员呢?答案是,大部分官员已经被带病提拔或者异地交流了 。这些漏网的官员就是沾了集体腐败的光,涉案官员之多让乾隆也觉得心惊,最后不得不抬高立案的门槛,涉案金额由最初的一千两提高到一万两 。既然一个林子里都是贪吃的野兽,为了保持生态平衡,那就抓大放小 。皇帝用事实证明,腐败有个边界,没有捞出界就是安全的;一旦捞出界,就是危险的 。危险系数会随着参与人员的增加而得到稀释,人越多,也就越接近“安全”的彼岸 。
【乾隆年间贪污贿赂成风 皇帝敛财竟不逊于臣子?】这也正是“齐黑”效应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这条权力链上的所有人都准备一条道走到黑的时候,黑与白的对比也就失去了参照 。在这种情况下,谁是“黑”,谁又是真正意义上的“白”呢?不过都是行走于灰色地带罢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