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诺奖 梁启超自然不配 我也不配

1927年春 , 中国和瑞典联合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 。此前 , 北大教授刘半农参与了相关谈判和协调工作 , 实则阻止外国人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单独考察 。其间 , 瑞典探测家斯文海定曾与他商议 , 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于是刘半农托给鲁迅交往密切的台静农写信 , 征询鲁迅本人意愿 。
台静农的信是那年9月17日写的 , 鲁迅9月25日收到后当晚即予回复 。鲁迅首先请台静农转告刘半农:“我感谢他的好意 , 为我 , 为中国 。但我很抱歉 , 我不愿意如此 。”
接着 , 鲁迅表明了原因:“诺贝尔赏金 , 梁启超自然不配 , 我也不配 , 要拿这钱 , 还欠努力 。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 , 他们得不到(这赏金) 。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 , 我哪里做得出来 , 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这赏金) 。”
《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凡·伊登的代表作 , 是一部寓意深刻、境界开阔的童话作品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小约翰的孩子 , 带着小狗 , 划着小船 , 独自离家 , 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畅游 , 最终怀着对人类的爱回归现实生活 。鲁迅对该书盛赞有加 , 称之为“无韵的诗 , 成人的童话” 。
毫无疑问 ,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最具世界性眼光的作家之一 。他认为有资格获得诺奖的 , 必须是世界顶级大师 , 而这份荣誉 , 中国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作家当下还难以企及 。鲁迅明白 , 之所以有人想提他的名 , 不过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 这对诺奖本身来说也是一种缺憾 。
但是 , 鲁迅觉得决不能因为自己是中国人 , 就可以在提名和评选上取巧 。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 , 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 , 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人 , 格外优待从宽 , 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 , 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 , 结果将很坏 。”
其实在其他文学大奖的评选上 , 反映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备受关注 。如1933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授予马尔罗的《人的命运》 , 这部长篇小说即取材于1927年的上海“四·一二”大屠杀 。该书1933年出版后 , 上海《文艺画报》杂志作了介绍 , 称此奖的颁发“出人意料” , 是“将文艺当作了宣传的工具” , 还猜测这是出于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审立场 。鲁迅当时指出 , 这种带有偏见的猜想便是中国文艺界的一种怪现象 。他曾把这个作为一例 , 写入了自己的杂感《奇怪(三)》 。
【鲁迅说诺奖 梁启超自然不配 我也不配】鲁迅清醒地意识到 , 当时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一流水准之间相比 , 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 而在翻译和介绍国外优秀作品方面 , 国内也严重滞后 , 吸收借鉴太少太迟 。即以《小约翰》为例 , 该书是凡·伊登青年时代的作品 , 发表于1887年 , 但直至40年后的1927年 , 才由鲁迅和同事齐寿山联手译成中文 , 其时凡·伊登已68岁了 。
对文学奖评选这类事情 , 鲁迅认为应当极其认真而慎重 。1936年7月 , 时任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编辑的赵家璧致信鲁迅 , 邀请他担任良友文学奖的评委 。鲁迅谢绝了 , 他当时刚从一场大病中稍稍恢复过来 , 给赵家璧的回信还是许广平代笔的 。鲁迅不愿担任文学奖评委 , 主要是身体状况不允许 , 但或者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 所以他才觉得自己不适合 , 这便不得而知 。
鲁迅逝世已七十多年 , 作为当今国内文坛的重要奖项 , 鲁迅文学奖仍令人瞩目 。不过今年的鲁奖风波迭起、疑窦丛生 , 暴露出少数作家滥竽充数、评选工作有失公允等诸多问题 。
或许 , 问题出在作品上 , 但病根子 , 其实出在人品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