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吕布之死 看曹操与刘备之间的高智商游戏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写的是吕布之死 。原本很简单的一个段子,但如果细细玩味吕布、刘备、曹操三人之间的几句对话,从中也能看出隐藏在背后的一些玄机,为读三国增添些许情趣 。
我们一边读原文,一边品味 。
吕布(东汉末年名将、割据诸侯)争夺兖州失败后,依附偷袭刘备,割据徐州 。于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
吕布被部将所擒后,曹操入城,一面出榜安民,一面与刘备同坐白门楼上 。吕布却被绳索捆作一团,押上前来 。吕布看到曹操下楼送陈宫而去,便趁机向刘备求情道:“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 。
这里的吕布向刘备求情是有原委的 。原来吕布曾经有恩于刘备,《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一段中写道,当时大军阀袁术派将军纪灵去攻打刘备驻扎的小沛,刘备眼见寡不敌众,便写信求助于占据徐州的吕布 。吕布在徐州设下酒筵,分别下书请纪灵和刘备赴宴 。席间,吕布施展辕门射戟的高超本领,为两家和解,成功中止了袁、刘之间的战争,保护了刘备 。古训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我吕布给你刘备摆平了这么大的事,现在我吕布有难,这个人情你该到还的时候了 。况且全世界都知道刘备以仁义立身,这回吕布求上门,你刘备不至于无动于衷吧 。吕布话一出口,刘备自然明白 。看到刘备默默点头,这让吕布看到了一线生机,毕竟刘备不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 。
这事咱们先按下不提,再往下读 。
辕门射戟 是三国名将吕布以他精湛的箭法平息了一场战争 。为了阻止袁术击灭刘备所使的计谋 。
等曹操上楼来,吕布大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 。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 。”
吕布所言不虚 。吕布武艺天下第一,无人能敌,如果吕布辅佐曹操,平定天下时自然多了一个得力帮手 。而曹操既有统一全国的雄心,又是一位爱惜人才之人,吕布可说是抓住了曹操的心理 。但曹操一听此言,面无表情,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回顾玄德曰:“何如?”就是转过头来问了刘备一句时下比较流行的段子:“元芳,你怎么看?”把皮球不露声色地踢给了刘备,看刘备怎么回答 。
这样一来,吕布高兴坏了,刚才刘备分明已经答应要替自己求情,现在曹操正好征求刘备的意见,这样一来,只需刘备一句话,自己或许可以转危为安 。读者们替刘备想得更远,一来刘备欠吕布一个大大的人情,现在对方有难,理应出手相救,这是人之常情嘛!二来就像后人的评论:“伤人饿虎缚体宽,董卓丁原血未干 。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
当年吕布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后来见利忘义,杀了丁原,投降董卓,又拜为义父 。此后为了一名歌伎貂蝉,不惜杀了董卓 。三英战吕布时,张飞大骂“三姓家奴”,就是对吕布那段往事的羞辱 。既然吕布习惯于认贼作父、杀父换主,此时的刘备何不趁机来个顺水推舟,既还了吕布的人情,又可在日后借吕布之手除掉曹操,来个一箭双雕 。
在场的人都望着刘备,但刘备的回答竟然来了个出乎意料,不仅出乎吕布的意料,也出乎所有读者的意料 。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刘备不仅没有替吕布求情,反而特意向曹操提起丁原和董卓之事,言外之意是吕布必杀不可,又把皮球轻轻地踢还给曹操 。
刘备为什么这样做呢?他不怕背上忘恩负义的坏名声吗?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 。刘备对曹操的了解,要远远超过常人,他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刘备如果出手救吕布,那么他借刀杀人的用心显而易见 。
曹操是何等高人,这样的小儿科游戏岂能瞒得过他?吕布的那些龌龊往事曹操难道不知晓吗?因此曹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他只不过是借此机会试探一下刘备,就是看你刘备对我曹操打什么小算盘 。刘备对此是心知肚明,一清二楚 。他太了解曹操了,那是一个深谋远虑、说一句看十句的顶尖高手,如果刘备按照我们分析的思路出牌,那么,等待他的将是杀身之祸 。
面对曹操抛出的这个诱饵,刘备没有上钩,他早看出来曹操是铁定要杀了吕布 。说到底,刘备现在是寄人篱下,在虎穴中偷生,为了自己的生死和集团的利益,他必须揣摩着曹操的心思见招拆招,用恰当的掩饰保护自己 。而对于吕布这样一个品行恶劣的人来说,那个人情不还也罢 。
吕布哪里知道其中的生死玄机,哪里知道这是曹操与刘备的高智商游戏,只是瞪着双眼大骂刘备:“是儿最无信者!”、“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