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鼓励生育 消减后宫人数解决婚龄男女比例失调( 二 )
齐桓公不愧是春秋霸主,让管仲这么一说,似乎也不好意思了,带头响应了管仲的计生政策:将后宫没有与他发生过性关系的大批“未尝御”女子,统统遣散回家、嫁人 。
齐桓公此举,大概也是古代中国计生政策执行过程中解决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的特例之一 。除了降低婚龄,古代中国有的朝代还提倡“二婚” 。如唐代便提倡“男子娶寡妇、寡妇再改嫁”这样的政策,否定男子娶二婚女不体面、女子“从一而终”的旧观念 。
汉惠帝刘盈下诏“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罚五倍人头税
古代中国对违反计生对象的处罚也很严厉 。如在汉初刘盈(惠帝)当皇帝时期(公元前195-公元前188年),便有明确的“罚款”方案,据《汉书·惠帝纪》记载,在公元前189年,刘盈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
这“国策”用今天的话来解读是这样:年龄在15至30岁之间的适婚女子如果不出嫁,将被罚款,罚款的金额是“五算” 。“算”是当时计征人头税的一种计量单位,是开国皇帝刘邦在建国后第四年定下的税收办法,15岁以上、56岁以下的国民,都要缴纳人头税,每人税款金额是120钱,称为“一算” 。加上五算就是720钱,也就是说,如果适龄不结婚,就是违反“计生”政策,就要缴五倍人头税的罚款 。
对于西汉“五算”的罚款标准,或许有人会认为“不高”,实际上在当时并不算低,以整个西汉的粮食均价每石100钱上下的标准来算,720钱可以买到七八石粮食,至少是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仅仅没有及时结婚,一年的口粮就没了 。
“贴肚脐”“点穴”节育秘方真假难辨
虽然在古代中国各个朝代计生政策的主调是鼓励多生,但很多民间学者却唱反调,建议实行少生、优生的“计生”政策 。很多时候,民间会主动实行“少生”的“计生”政策,自觉采取节育、避孕措施,这也是古代中国“计生”的一个特点 。
古人曾想出过五花八门的秘方、怪招,达到节育、绝育、少生的目的 。如过去有一种叫“青粉”的秘方,女人服用后便不会怀孕 。青粉实际是一种能要人命的绝育药物,由于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多为妓院老鸨强制青楼女子服用,民国时东北妓院中仍可见此避孕方法 。
永久性的绝育手段,现代有“结扎术”,古代有吗?有,但很恐怖 。男的叫“自宫”,俗称“去势”;女的叫“幽闭”,又叫“禁闭” 。这都是直接把男女的生殖器官去除,无异于杀人,通常被作为一种刑罚手段来使用,并非常规的节育方式 。
倒是传说皇家有不少“不伤身”的节育手段:汉代后宫有“贴肚脐”偏方,在嫔妃的肚脐上贴上一种药膏,使之不孕;清代皇宫有“点穴”避孕秘术,皇帝与嫔妃性生活后按摩嫔妃下身某个穴位,使之不孕 。皇帝后宫美女如云,实行计划生育的事实应该存在,但这些偏方秘术是真是假,就难说了 。
唐初诗人王梵志倡导“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
与今天一样,为了让“计生”政策容易为老百姓接受,古代中国也有各种各样的计生“标语”和“口号”,当然其主旋律是以鼓励多生为主 。
鼓励多生的口号有很多条,最深入人心、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的至少有两条 。一条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这是从个人和家庭幸福指数上进行动员的;再一条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从道德层面鼓吹的,由儒家权威人士孟轲喊了出来 。这两条口号影响相当深远,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就是因此形成的 。
在古代中国,也有一些学者意识到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严重问题,担心“人满”之患,于是提出了少生、甚至不生的口号,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唐代的王梵志 。
王梵志是唐初民间通俗诗人,生平坎坷,饱经忧患,50岁后皈依佛门 。他反对“多生”,提出重视人口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当时最流行的诗歌形式,用大白话写出了不少计生“标语” 。最有名的一条是其《大皮装大树》一诗中的一句“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 。”意思是,儿子不要生的太多,有一个能做事的就行了 。二三十年前中国最流行的“计生”口号“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最原始出处就在这里 。
到了宋代,有学者估算中国人口总数首次过亿 。在这种背景下,宋末著名学者、《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正式提出了“少生”、“优生”、重视人口质量和整体素质的“计生”理论,与现代的人口和计生政策相当接近 。
推荐阅读
- 义和公主简介 唐宣宗女儿义和公主生平介绍
- 铁扇公主和太上老君都有芭蕉扇 有何区别呢
- 首次在《人民日报》上做公开检讨的省委
- 齐桓公宴群臣管仲摆谱 迟到 把半杯酒当众倒掉
- 和硕柔嘉公主是谁?顺治帝养女和硕柔嘉公主简介
- 举荐情敌做高官的两位先秦牛人 “私怨不入公门”
- 平阳公主与大将军卫青结合 真的是政治联姻?
- 唐玄宗女宋国公主简介 宋国公主的驸马是谁?
- 明末四大公子 陈贞慧方以智冒辟疆侯方域四人
- 乔峰和洪七公是什么关系 天龙八部乔峰怎么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