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挪军费为何成甲午战败的最大谣言?( 二 )
据《甲午中日陆战史》记载,北洋水师不仅舰炮发射的炮弹不炸,海岸炮台发射的炮弹也不爆炸 。日方就曾说,清军旅顺口炮台发射的炮弹,“虽其响轰轰,但我兵因之死伤者甚少,之所以如此,无他,海岸诸炮台发射敌之大口径炮弹,其弹中大半填装以大豆或土砂故也 。”这些现象表明,击中不炸,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发射的炮弹本身就是未装炸药的实心穿甲弹,只能穿透船体装甲,不可能爆炸;二是发射的穿甲爆破弹装药有问题,装填煤灰、土沙之类 。这样的炮弹显然不适宜于与拥有速射炮的日舰激战,只适于平时演习打靶之用 。
另据《甲午战争史》记载,一位细心的观察家曾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即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不是爆破弹 。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12英寸口径钢铁弹3发和2发 。那么,为什么北洋海军在战争爆发后,还把那么多不适合实战、只适于演习用的实心穿甲弹和装药不合格的穿甲爆破弹装载在军舰上?为什么不全部换上最具威力的开花弹呢?
而据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和禀后附文记载,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等7艘军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弹一项即达3431枚 。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水师360枚开花弹 。由此可见,造成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弹药不足的责任不在机器局,也不在军械局,而在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身上 。
在中日双方开战后,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消极避战,却心存侥幸,出海护航时竟然连弹药都没有带足,致使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大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至于弹药中装填沙土、煤灰和大豆之类,影响炮弹爆炸,原因在于天津军械局的办事员被日军收买,充当了日军的间谍,故意破坏 。
对于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失败的原因,英国海战史学家曾评价说:“大东沟海战的结果是双方对海战理论无知的产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战理论,就根本不敢挑战实力更强,拥有坚不可摧铁甲舰的北洋舰队;而假如北洋舰队多了解一下海战理论,又怎么可能在拥有大舰巨炮的情况下仍然遭到惨败呢?”
【慈禧挪军费为何成甲午战败的最大谣言?】甲午战争无疑是世界战争史上一场“泱泱大国”败给“弹丸岛国”的特例,虽不符合常规,但却真实地发生了 。如果,把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诸如主炮晾衣服、邓世昌养狗、慈禧挪用军费等枝叶问题上去,势必看不清问题的实质,找不到甲午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 。李鸿章曾上奏清廷说:“日本近在肘腋,永为中土之患 。”此语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
其实,甲午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除了政治制度和朝廷官员的腐败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清政府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从思想上和军事上都没有做好与日本一战的准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现在仍认不清日本右翼的实质,对安倍政府抱有幻想的话,不仅会危及当代,而且还会祸延子孙!
推荐阅读
- 慈禧珍贵遗物次首面世 曾遭孙殿英随手遗弃
- 大太监传奇 慈禧为李连英打破祖传规矩
- 紫禁城竟没一个厕所 慈禧太后如何解决内急
- 慈禧说了什么话吓得奕譞几天睡不着觉?
- 1900年慈禧西逃山西 曾因吃得不爽逼死县太爷
- 两幅慈禧肖像留下的千古谜团 哪个慈禧更真实
- 慈禧凌辱身边的宫女 尺度让人难以接受
- 慈禧一天吃多少?够老百姓一家吃几年!
- 慈禧骄纵跋扈何以惧怕一个清王室的寡妇?
- 清末历史的拐点 同意立宪的慈禧太后恰好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