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蜀汉“五虎将”的真实排行 谁应该排第一?( 二 )


黄忠、赵云的威名要次一等 。刘备当汉中王时 , 打算任黄忠为后将军 , “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 , 素非关、马之伦也”——强调“关、马”而非“关、张” , 也从另一侧面印证马超之名盖过张飞 。黄忠获封后 , 果然令关羽颇为不满 。《蜀志》有载:“先主为汉中王 , 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 , 羽闻黄忠为后将军 , 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拜受 。”最终费诗讲了一番大道理 , 才使关羽受拜就职 。但黄忠被誉“勇毅冠三军” , 杨戏赞其“将军敦壮 , 摧锋登难 , 立功立事 , 于时之干 。(《三国志·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从他获封后将军 , 赵云任低一等的翊军将军 , 表明黄忠的威名高于后者 。
综上分析 , “五虎将”的威名排行为:关羽、马超、张飞、黄忠、赵云 。
二、勇武:比较“五虎将”的搏杀能力和超人胆略 。
——关羽 。史书虽然没有他使青龙偃月刀、跨赤兔马的描述 , 像“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传奇故事 , 或移花接木 , 或无中生有 , 但毫无疑问 , 关羽确实武功盖世 。建安五年 , 关羽暂时投靠曹操 , 拜为偏将军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 , 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 。羽望见良麾盖 , 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 , 斩其首还 , 绍诸将莫能当者 , 遂解白马围 。”颜良可是袁绍麾下的第一勇将 ,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曾记述袁绍的人马 , “众数十万 , 以审配、逢纪统军事 , 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 , 颜良、文丑为将军” 。孔融称颜良“勇冠三军”(《三国志·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 , 沮授、荀彧也认其骁勇 。可这样一员赫赫大将 , 却由关羽单枪匹马突入敌阵斩杀 , 并取其首级回返 , 真可谓万军中如出入无人之境 。“刮骨疗伤”则进一步体现了关羽的神勇 。据《蜀记》所载 , “羽尝为流矢所中 , 贯其左臂 , 后创虽愈 , 每至阴雨 , 骨常疼痛 , 医曰:‘矢镞有毒 , 毒入于骨 , 当破臂作创 , 刮骨去毒 , 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 臂血流离 , 盈于盘器 , 而羽割炙饮酒 , 言笑自若 。”试想刀在臂骨上刮毒 , 鲜血滴满盘器 , 关羽仍能谈笑风生 , 其超人气质跃然纸上 。因此 , 单凭阵上阵下两场景 , 关羽的勇武犹如天人 。
——张飞 。张飞素以作战勇猛著称 , 史书上描述的长阪坡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据《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所载 , 割据荆州的刘表死后 , 曹操南下 , 刘备弃新野行陆路南逃 。“曹公追之 , 一日一夜 , 及于当阳之长阪 。先主闻曹公卒至 , 弃妻子走 , 使飞将二十骑拒后 。飞据水断桥 , 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 , 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 , 故遂得免 。”单骑横矛 , 怒目圆睁 , 喝退强敌 , 通常是演义虚构的场景 , 但历史真的就这样发生了 。人数占绝对优势的曹军 , 竟被张飞的威猛气势镇住 , 无人敢上前交战 。这是何等戏剧性的场面 。张飞此后还在江州 , “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 , 生获颜” 。尤其是在汉中平原 , 与曹营名将张郃对垒五十余日 , “飞率精卒万馀人 , 从他道邀郃军交战 , 山道迮狭 , 前后不得相救 , 飞遂破郃 。”张郃被曹营誉为“国家名将 , 刘备所惮”(《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 , 张飞力战克之 , 可见其战斗力 。不过 , 《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有言:“飞雄壮威猛 , 亚于关羽” 。
——马超 。陈寿称“马超阻戎负勇” 。由于从小随父亲马腾征战 , 马超很年轻时就有官衔 , 并多次带兵打仗 。他和司隶校尉钟繇于平阳讨伐郭援时 , “为飞矢所中 , 乃以囊囊其足而战 , 破斩援首 。(《典略》)”由此可见 , 马超惯常身先士卒 , 即使战场上被箭射伤 , 也绝不退怯 。可惜除此之外 , 史书罕有反映马超个人英雄主义的记载 , 反有数次写他胆怯的 。一是马超与韩遂统兵十万反曹 , 在潼关之战时 , 曹操与马超单马交谈 。“超负其多力 , 阴欲突前捉曹公 , 曹公左右将许褚瞋目盻之 , 超乃不敢动 。”二是马超率数千氐、羌兵与张郃的五千步骑兵在渭水边相遇 , 按说旗鼓相当 , 但《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记载是:“未战 , 超走 , 郃进军收超军器械” 。另据《山阳公载记》所述 , 马超由于刘备对他优待 , 便常直呼主公名 , “关羽怒 , 请杀之 。备曰:‘人穷来归我 , 卿等怒 , 以呼我字故而杀之 , 何以示于天下也!’张飞曰:‘如是 , 当示之以礼 。’明日大会 , 请超入 , 羽、飞并杖刀立直 , 超顾坐席 , 不见羽、飞 , 见其直也 , 乃大惊 , 遂一不复呼备字 。”马超因关羽、张飞拿刀站立 , 便大惊失色 , 从胆气而言似有欠缺 。当然 , 此段真实性为裴松之所质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