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西街观察】苹果登顶与国货自强

以2021年四季度数据衡量 , 时隔六年 , 苹果再度成为中国市场手机销冠 。 微博热搜背后是不吐不快的用户群体 , 还站着芒刺在背的国产品牌 。
【全球|【西街观察】苹果登顶与国货自强】在华为被制裁、全球缺芯、苹果降价等内外综合因素作用下 , “iPhone 13赢麻了”似乎是个必然结果 , 也把市场竞争的新命题甩到面前:价格趋同、性能相近 , 差异化策略越来越没有差异化的时候 , 国货自强需要代入新节奏 。
从功能机时代开始 , 超越洋品牌是国产手机常年梦想 。 智能机的火爆 , 给予国货弯道超车的机会 , 以销量论 , 不少品牌一度看到希望 。 过去数年 , 华为、小米、OPPO、vivo等“胜者为王”的国产品牌 , 站稳中国市场后 , 在全球市场攻势不减 。 它们击败了不少海外品牌 , 仍有苹果、三星两座大山 。 而疫情黑天鹅、复杂国际环境 , 又给竞争带来了不确定性 。
更焦灼之处在于 , 就产品和企业竞赛本身 , 节奏有新变化 , 但尚无颠覆性的机会 。 以功能机向智能机变迁为例 , 胜利者的姿态 , 建立在前一代市场王者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的“消亡”之上 , 更建立在技术的巨大迭代基础之上 。
如今 , 尽管折叠屏小有起势 , 远远达不到手机革命的高度 。
反应在手机厂商 , 磨细节成了不得已的选择:更高像素、清晰屏幕、刘海屏还是挖孔屏 , 甚至于快速充电……看起来创新满满 , 也只是渐进式改良 , 这种困境 , 强势如苹果也无可奈何 。
不只是技术维度的通有瓶颈 , 在市场策略上的“撞车”更为惨烈 。 智能机早期 , 主流厂商基本上一款旗舰打天下 , 且价格、性能各不相同 , 面向的人群也就各不相同 , 在追逐增量用户的大道上 , 互有竞争却各得其所 。
众所周知 , 全球手机销量已经进入饱和期 , 用户从增量圈地变成存量竞争 , 几家大企业把持市场 , 却纷纷拿出少则五六款多则十余款机型 。 这样一来 , 看似更多价格、更多配置 , 却是相同价格、相同配置 。
当苹果都玩起了“加量降价” , 向市场低头 , 也着实拿不出“差异化竞争”的差异化说服力 。
庆幸的是 , 放眼全球 , 几家中国手机企业已经站稳脚跟 , 从过去的苦苦追赶者变成了旗鼓相当角力者 , 尤其还在数量上占据覆盖率优势 。 因此 , 市场份额高下要争 , 长期致胜法门也要找 , 竞争越紧张越不能慌 。
如果换个角度 , 竞争的焦灼恰恰也是修炼内功的机会 。 如果用“术道势”来描述手机竞争 , 中国企业在“术”的招数层面 , 比如互联网渠道、新概念营销、软件功能优化等 , 不仅不落后 , 反而领先全球 。 却在“道”的内功维度 , 比如芯片、系统存在短板 , 这是国际环境复杂背景下不得不破解的症结 。
趁着焦灼竞争期 , 国产手机好好补足芯片等内功短板 , 必定能在下一个“势”到来之时实现国货登顶夙愿 。
北京商报评论员 张绪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