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洪承畴?洪承畴是功臣还是罪臣( 二 )


下面拟就上述几个“历史故事”进行辩析:
l、“庄妃劝降”,讲的是洪承畴兵败被俘时,庄妃劝降,因受女色所迷,而屈膝降清的故事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洪承畴是个饱受儒学薰陶的大学士,知识渊博,“礼仪廉耻”无所不精,绝不可能在兵败被俘,生命垂危之际,心生邪念,被一个中年妇女所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 。(2)洪承畴官位显赫,在当时的社会,三妻四妾也不为过,何愁没有美女作伴 。但他只有一妻一妾,发妻李氏又是长期留在英都老家待侯母亲(顺治六年才进京团聚) 。只有偏室刘氏在所 。洪承畴不是好色之徒,绝不可能在生命垂危之时为女色所动而变节 。(3)庄妃是皇太极的爱妾,皇权至高无尚,皇太极绝不可能也不允许庄妃用美色去色引洪承畴 。庄妃劝降实属“子虚乌有”之事 。
2、“洪母骂畴”是《广阳杂记》作者为贬斥洪承畴而杜撰出来的,目的在于借洪母之口,漫骂洪承畴是个“不忠不义不孝”之人,甚至用“你可以变节降清,我也可以改嫁”的措词,斥责洪承畴 。舞台上的洪母竟然穿起嫁衣,坐上花轿,鼓乐喧天要改嫁,伤风败俗 。这个问题可以用史实来说明:“顺治四年二月二十日,承畴胞弟承峻偕其子士铭以及老家人陈应安,自泉赴江宁报父丧(洪父于顺治三年九月在家病逝)承畴即派差官唐士杰福建(南安)接母 。洪母于同年四月起程,七月初抵江宁 。顺治五年四月承畴携母及胞弟,儿子等人,一道回京 。洪妻李氏及儿媳林氏于顺治六年四月离家,五月到达杭州,而后转水路进京 。”上述资料说明承畴母子相见,既不在老家,也不在京城,而是在江宁 。洪母若对承畴降清不满,肯定不会随差官到江宁,更不愿进京 。这个道理即使是三岁孩童也会理解 。
3、“承畯贬兄”,传说是承畴胞弟承畯对他降清不满,兄弟吵闹反目,承畴欲杀之,承畯逃回老家,承畴率众追杀,至泉州西隅莲心庵,看到承畯写的一块“大无良心”的木牌,受到良心责备,才返回京城 。据传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悬挂的“大乘莲心”这块牌匾就是当年洪承畯写的 。这个问题,道理同样很简单,洪承畯如对其兄降清存心不满,就不会到江宁报父丧,更不会随承畴进京 。另一方面承畴和承畯是亲兄弟,并非仇人,承畴绝不可能从京城直追到泉州,即使是仇人,也不必他亲自出马 。再者开元寺大雄宝殿悬挂的“大乘莲心”这块匾,众眼昭昭,怎样看都无法看出是“大无良心” 。骗小孩,骗不了成年人,更骗不过书法家 。其目的就是要借洪承畯之手打洪承畴的嘴巴 。真是黔驴之技,拙劣至极 。
4、《素月孤舟》讲的是洪承畯不满其兄承畴降清,不服清廷统治,置小船于英溪隐居 。他不食清粮,只吃“明糖” 。意为“头不戴清天,脚不踏清地” 。历史上有商朝遗民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故事 。唐朝韩愈曾写《伯夷颂》,而毛主席却加以否定 。英溪不是首阳山,而是英都境内一条溪流,英都的父老乡亲就天天在英溪两岸劳动 。承畴能在英溪过隐居生活吗?所谓“明糖”,是炒花生仁和饴糖制成的糕点,性酷热,吃这种糕点,能存活多久?再者,花生和制饴糖的糯米、大麦也是农民从地里生产出来的粮食,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这种故事近似《聊斋》故事 。
5、“六离门”说的是洪承畴告老返乡,“姑姨舅妗”都拒之门外,不予相认 。其目的就是要说明洪承畴下场可悲,连“六亲”都不认他 。事实并非如此,洪承畴在明清两朝为官几十年,只有在顺治八年送母回家一次 。康熙四年病逝于北京,墓葬西直门外八里庄 。洪承畴“告老返乡,六亲不认”的故事纯属捏造 。
总之,评价洪承畴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摒弃狭隘民族主义思想,以史实为依据,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客观评价,才能将被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还洪承畴本来面目 。
史评
《清史稿》:国初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 。世谓承畴实成之,诬矣 。承畴再出经略,江南、湖广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缅甸,不欲穷追,以是罢兵柄 。
【如何客观评价洪承畴?洪承畴是功臣还是罪臣】洪启胤:“家驹千里,国石万钧” 。
朱由检:“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
范文程:“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
夏完淳:“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先生,是个豪杰人物,松山一战,以身殉国,疆场之上,英灵长存 。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