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著名4对师生恋 鲁迅和许广平结局

由于古代中国的学堂基本不招女生,女人很少有上学的机会,所以中国的师生恋始于晚清和在民国开始流行 。西方列强凭坚船利炮打开封建中国的大门后,觉醒的士绅子弟纷纷前往日本和欧美留学,这些学成归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既保留了儒学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以至近现代史上涌现了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 。西风东渐,私塾多变为学堂,女孩子走出绣楼和闺门,也开始进学堂接受现代教育 。这得以让她们接触到许多风流倜傥才学渊博的老师 。及至当代,老师娶年轻学生为妻的就司空见惯了,今天论及的是名人为何喜欢娶学生为妻 。
鲁迅和许广平
许广平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读到二年级时(1923年),因为学校请北大教师兼课才得以目睹鲁迅的风采,鲁迅先生那时给她们讲授《中国小说史略》 。若干年后许广平回忆这第一节课的感受时这样写道:“许久许久,同学们醒过来了,那是初春的和风,新从冰冷的世间吹拂着人们,阴森森中感到一丝丝暖气……”鲁迅先生给女学生们上第一堂课,就不仅仅给许广平一个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年后,许广平终于主动地给先生写了信,当然是模模糊糊试探试探 。先生是语言大师,又怎能不从字里行间读出爱意?鲁迅先生当晚就回信称之“广平兄”,一下便让26岁的许广平失眠了 。从后来出版的《两地书》中可以看到,这两个可爱的师生起初简直就像是玩文字游戏,互相捉迷藏,最后才捅破那层纸,鲁迅先生便娶了小自己18岁的许广平为妻 。
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与其他师生夫妻有些不同,他完全是靠死缠软磨得到学生张兆和的,如果他像鲁迅先生那样玩文字游戏,他永远不可能成功——因为追求张兆和的男生有一个排 。他也有自知之明,在女学生的眼里,他只是一只“癞”,因为他与那些留洋归来的教授相比,他一点资本也没有,只是来自湖南湘西的只读过小学的穷文人 。要不是胡适先生爱才心切,破例让他到上海教书,他永远不可能遇到“白天鹅” 张兆和 。
张兆和出身于江南名门世家,父亲腰缠万贯,这样的小姐又怎能把土老帽沈从文放在眼里呢?然而,沈从文一开始就迷上了张兆和,疯狂地写起了情书 。最后还是胡适校长出面,张兆和才勉强答应 。1933年,31岁的沈从文娶了小自己8岁的张兆和为妻,相伴终生 。
余秋雨和马兰
【中国史上最著名4对师生恋 鲁迅和许广平结局】马兰虽然没有在课堂上聆听过余秋雨先生的课,但也应视作是他的学生 。马兰从安徽省艺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省黄梅戏剧院 。而余秋雨先生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应该是说一条线上的人 。当马兰凭《严凤英》的演出而一举成名后,一位艺术界的前辈送给她一本书,嘱咐她从事戏剧工作必须得读读这本书 。这本书就是余秋雨先生的《艺术创造工程》,就是这本书,使马兰得以结识大他十六岁的余秋雨先生,他们就是从探讨这本书开始了他们的恋情 。
杨振宁和翁帆
杨振宁和翁帆的的结合给了现代中国国人一个大好的谈资 。两人相识在十多年前 。虽然相差了整整54岁,可是,在翁帆的眼中,杨振宁教授精神矍铄,说话、行动、思维都很快,除了年纪大一点之外,他具备了男人所有的魅力 。丘比特的箭射得她无路可逃,惟有甜蜜地投降 。翁帆写情书表达爱慕之情,最终走上了婚姻的殿堂 。
师生恋是因为有着深厚的土壤.在老师和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某种异样的情感 。教师在学生面前,保持着”良师益友”的形象,遵守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要求,所以,一般的老师在学生眼里就很有内涵,很善良,尤其是成熟的男老师对女孩子,更有很大的吸引力.成熟的男老师身上所具有的那股气质,绝对不是和女孩子同龄的男生身上所能具有的 。而名人当老师,女学生开始就怀着崇拜的心理,眼里都是闪闪发光的 。那么,名人为何喜欢娶学生为妻呢?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
第一、名人依然不愿摆脱中国男人愿娶娇妻的传统心理 。女学生本来就比老师年龄小,但也有师生年龄相仿的,可是,年龄相仿的师生极少有成功的例子,年龄悬殊大的成功率就非常高 。这首先是因为女性那种恋父心理作祟,认为男人大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也无所谓 。而名人呢,自古中国男人娶娇妻就是一件美事,可以极大地满足一种男人心理;
第二、志趣相投,有知音般的感觉 。很难想像,若不是志趣相投,师生间年龄相差那么大还能走进婚姻殿堂 。许广平就是因为爱好文学,喜欢听鲁迅讲文学课而着迷的 。张兆和要不是有文学爱好,沈从文当时又在文学上斩露头角,她是怎么也不会答应的 。而余秋雨是研究戏剧的,马兰是演戏的,两个人肯定有着广泛的讨论空间,不一拍即合才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