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探秘 雍正即位后太后乌雅氏暴毙之谜( 三 )


六月二十日总理大臣等官会议 , 恭请四后同圣祖庙 , 尊谥并加“仁”字 。雍正帝谕旨:“朕唯母后升太庙 , 大典攸关 , 欲伸臣子之孝恩 , 必准前代之成宪 , 务得情理允协 , 乃可昭示万年 。”诸王大臣等引据宋朝太宗、真宗四后荆寸庙之礼 , 雍正帝以此为例 , 谕旨:“恭唯孝诚仁皇后元配 , 宸极 , 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 。孝恭仁皇后诞育联躬 , 母仪天下 。按先儒耐庙之仪:一元后、一继立、一本生 , 以次并列 。今母后升柑位次 , 当首奉孝诚仁皇后 , 次奉孝昭仁皇后 , 次奉孝懿仁皇后 , 次奉孝恭仁皇后 。如此庶于古礼符合 , 而朕心亦安矣 。”
但是当时雍正的政敌们说 , 乌雅氏的死不是雍正所宣布的那样病死的 , 而是太后要见自己的小儿子胤褪 , 当哥哥的雍正皇帝不允许 , 乌雅氏一气之下便撞了铁柱子 。
到底谁是谁非?到目前为止史书上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
以德妃的如此贤德 , 德妃是不可能在雍正属于合法接班的前提下还与儿子因为胤褪的不服而生气 , 更不会在一些有关祖制家法的大礼节上给雍正新君以难堪 。
而这位有德的德妃做了皇太后以后却行事古怪、脾气大变 , 不在“德”的一面继续保持本色 , 这又是为什么?《清世宗实录》记载 , 太后乌雅氏在清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未刻(午后一点到三点)发病 , 二十三日丑刻死亡(凌晨一点到三点) 。
据说胤禊、胤禧府中的太监被发往外地时亲口对当地人说过:“只好问我们的罪 , 岂能封我们的口?”例如他们说过的“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指雍正)” , 就和乾隆等人后来所说的相吻合 , 说明他们口中传递出来的消息不见得都是假的 , 都是诽谤 。
我们再回到乌雅氏之死的话题上来 , 清雍正元年(1723)三月底 , 雍正亲奉康熙的灵柩前往景陵安葬 , 皇太后乌雅氏随行 , 四月初 , 雍正回京前夕让胤褪留在景陵守陵 , 这样一来 , 胤褪就等于被变相地禁锢起来了 。
随后便发生了太后暴死事件 , 如果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考虑 , 雍正如果是合法接班 , 如果胤褪就像雍正自己说的那样“平日素为圣祖皇考所轻贱” , 那么雍正何以如此加意防备 , 何以冒着不孝的罪名、不顾太后的颜面也不准胤褪返京?而太后如果是在雍正合法接班的前提下即便是心疼幼子 , 也要给足新皇帝的面子 , 怎么就在返京不到两个月后忽然发病身死?
老太后乌雅氏举动反常的唯一前提就是雍正得位的不正当 , 一个在已经了解到十四子胤褪继位真相的生母看到另外一个儿子矫诏即位 , 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 而不当立的儿子又进一步迫害当立的儿子 , 这就让生母更加愤懑 。
乌雅氏的身体“素称康健” , 为什么半天的时间就病死了 , 到底是什么原因?《清世宗实录》上不记载 , 《清史稿》上面也没详述 , 倒是九阿哥胤糖的太监何玉柱(也说作何国柱)说:“太后要见允褪 , 皇上(雍正)大怒 , 太后于铁柱上撞死 。”八阿哥胤禊的太监也这么说 , 也说老太太是在铁柱子上撞死的 。因为胤糖、胤禊恰是雍正的政敌 , 所以后人也以为这些可能出于诽谤 。
可是 , 他们恰恰忘了 , 胤禊、胤禧是雍正的政敌并且遭到严厉的清洗 , 他们手下的亲信太监自然也难逃法网 。
在这种必死的情况下 , 他们还有编造谎言的必要吗?俗话说“人之将死 , 其言也善 。”至少有一部分是真实的 。
只是 , 如前所述 , 雍正元年(1723)三月底 , 雍正亲奉康熙的灵柩前往景陵安葬时 。四月初 , 雍正回京前夕让胤褪留在景陵守陵 。紧接着便发生了太后暴死事件 。这中间的原因 , 又怎能不引人心生疑端?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 , 乌雅氏公开表示:“钦命予子缵承大统 , 实非梦想所期 。”这句话见于《雍正朝起居注》第一册(该书第29—30页) 。
后来 , 雍正请生母按照清朝祖制接受太后的尊号 , 皇太后不答应;请接受百官朝贺 , 皇太后也没答应;最后雍正还请母亲搬到宁寿宫(历朝太后所居的住处) , 皇太后仍旧没答应 。雍正元年(1723)三月 , 皇太后的第一个万寿节 , 在雍正的固请下 , 皇太后才勉强同意办理 , 但她仍不同意大家向她“行礼”庆贺 。这一年的五月二十三日 , 老太后突然病故 , 与儿子雍正之间所起的冲突不能不说是一个导火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