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上诸葛亮为何会重用王平而排斥魏延?
诸葛亮开始北伐 , 兵出祁山 。派参军马谡去把守战略要地街亭 , 而王平为马谡先锋 。马谡察看地形后 , 决定舍水上山 。王平一再劝阻 , 马谡不听 。后蜀军水源被断 , 大败 , 士卒离散 。唯王平领本部千余人虚张声势 , 断后 , 收拾败军徐徐而退 。事后 , 因功破例升为参军 , 统五部兼当营事 , 进位讨寇将军 , 封亭侯 。可见 , 王平将军的特点与名字相符——四平八稳、谨慎作战 。这恰与他的主帅诸葛亮的作风不谋而合 。诸葛亮数次北伐之所以不能积小胜为大胜 , 就是因为他坚持四平八稳的作战风格 。稳当的王平 , 在主帅眼里 , 是十分可靠的 。陈寿《三国志》评王平“忠勇而严整” 。又说他“性狭侵疑 , 为人自轻 , 以此为损焉 。”一个“轻”再加个“损”字 , 道出了王平实乃善于捡漏一“庸才” 。史官的话一般不会空穴来风 , 我们不妨追溯一下王平的“功勋”疑点 , 发现陈寿所言不虚 , 其来有自 。
三国志记载了王平参与的三大战役:一是街亭之战 , 二是祁山之战 , 三是汉中保卫战 。在街亭之战 , 参军马谡一败涂地 , 而作为先锋的王平 , 却不战成名 。捡了个了参军的大便宜 。在诸葛亮死后 , 蜀军内讧中 , 王平站在杨仪一边表现得非常积极 , 但当杨仪命他追击魏延时 , 王平自知武功比魏延差不少 , 不敢追 。而当魏延被马岱斩杀后 , 他渔翁得利 , 又捡了个“汉中太守” , 终于坐上了汉中第一把交椅 。在接替魏延 , 出任汉中太守后的汉中保卫战中 , 王平遭遇草包大将军曹爽都不敢出战 , 效仿的却是“魏延战法” , 坚持守兴势围 , 拒敌待援之策 。可见 , 此将除了免战消耗 , 实无过人之处 。
诸葛亮用人 , 基本上沿袭的是汉朝“举孝廉”遗风 , 注重表现出来的“德行” 。汉朝“举孝廉” , 当然也产生了陈蕃等人杰 , 然而 , 过于考究德的体制 , 缺乏公平竞争的程序 , 也衍生了大量的伪君子 , 这些伪君子 , 大都是庸才 。东汉的衰亡 , 说明“举孝廉”选才体制已经走入死胡同 , 而诸葛亮时期的蜀汉不以为戒 , 秉承“举孝廉”遗风 , 苦果尝尽 。诸葛亮要求众将群臣“又红又专” , 如果“专”而“不红” , 他宁可不要;而若“红”而“不专” , 他却可以将就使用 。在使用王平魏延的问题上 , 诸葛亮与刘备截然不同 。刘备时期的蜀汉造就黄金一代 。刘备用人也重德 , 但是他容忍个性并善于用人之长 。刘备爱才 , 重魏轻王 , 诸葛重德 , 重王轻魏 。刘备死后 , 诸葛亮碍于青黄不接的人才形势 , 不得不用魏延 , 但却时常把魏延纳入“普通战将”一员 , 甚至与陈式之流的三流战将并列 。对其始终不放手使用 , 助长战绩平平的王平爬到魏延头上 。
【三国史上诸葛亮为何会重用王平而排斥魏延?】在蜀汉的君子大营里 , 特立独行 , 桀骜不驯的魏延是公认的军事奇才 , 但“以德治国”的诸葛亮 , 却一直对他限制使用 。而才智平平的王平 , 从先锋到参军 , 从亭侯到汉中太守 , 一路高升 。王平取代魏延 , 虽是诸葛亮死后形成的事实 , 但实际上以王代魏 , 已是心照不宣的事情 。自古君子真伪不可分 , 但真才与庸才总该分得清 。王平与魏延 , 到底谁对蜀汉的贡献大 , 是不言而喻的 。在接替马谡前 , 王平一直以偏将副手形式出现 ,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而魏延自领汉中二十载 , 威震汉中 。他的那句“若曹操举天下而来 , 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 , 请为大王吞之 。”何等豪迈 , 四平八稳的王平 , 说得出此等豪迈之言吗?
庸才取代英才 , 必然导致的是国势的衰败 。王平取代魏延之后的岁月 , 正是蜀汉由衰走向亡的末代时光 。人才的奇缺 , 终于使延续了42年的蜀汉在魏国的一次偷袭中突然死亡……
推荐阅读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历史上被裸刑处死的三大美女 她们都国色天香
- 轶事:历史上有个皇帝养了私生子还不敢承认
- 揭秘历史上最真实的反清复明以及失败原因
- 中国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是谁?
- 中国历史上的疯狂裁员 唐太宗时期裁员七成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北伐失败背后的战略误判
- “红颜祸水”究竟是指历史上哪位绝色美人?
- 中国历史上喜欢与和尚私通的四位皇后
-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寒冷期 冻死者难以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