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 改革范围比戊戌变法还大

为什么后世总是抬高戊戌变法 , 而无视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
清末 , 随着西方列强的屡次入侵 , 大清帝国屡战屡败 , 有国无防 , 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统治危机 , 陷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大乱局” 。
在内忧外患之下 , 中国的统治阶层 , 也没有束手待毙 , 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 , 前后连续三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功 , 拉开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的序幕 。
这三者 , 洋务运动较早 ,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 专注于引进西方先进军工体系、武器装备 , 以及近代军队制度 , 对清朝军队 , 自上而下 , 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大换装 。但因为只重皮毛 , 而忽视实质 , 清军武器装备虽然提升 , 战斗力却无明显改变 , 甲午一战 , 洋务画皮被戳穿 , 曾左李胡所主导的军事改革 , 自此破产 。
之后 , 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 , 以前不问世事的读书人 , 也加入了在改革的行列 ,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导的维新派 , 先“公车上书” , 再“维新变法” , 闹得轰轰烈烈 。但是 , 康梁等人目光短浅 , 毫无远略 , 支持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 来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 最终失利 。更重要的是 , 变法步子太快 , 幅度太大 , 一下子涉及到了几乎所有因循守旧的方面 , 引起了守旧人士的强烈反弹 , 也刺激到了慈禧的底线 。于是乎!慈禧一声令下 , 维新派人头落地 , 戊戌变法 , 又告破产!
3年后 , 中国再次拉开改革的大幕 , 这次主导改革的 , 却是慈禧 , 连清廷内典型的守旧势力的总头目 , 都坐不住了 , 要自己主导一场自上而下的大改革 , 以挽救油尽灯枯的大清帝国 。
传统意义上 , 慈禧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顽固派 , 也是最大的卖国贼 , 这是定案 , 早已论定 , 我也不想去翻 , 再次!我只是陈述一下事实 。
1901年 , 回到北京后的慈禧 , 开始颁布上谕 , 进行改革 , 具体内容涉及到:筹集资金、训练新军;振商兴业 , 发展经济;废八股 , 废科举 , 建立新式学堂 , 派遣公费留学生;改官制 , 整吏治;学习西方法律制度 , 废黜枭兽、族诛、凌迟等酷刑 , 等等 。
这些改革措施 , 可谓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等方方面面 , 蔚为大观 , 改革范围很广泛 , 幅度也超过之前 , 似乎给满清王朝打了一剂强心针 , 使1901年之后的中国 , 进入了20世纪前期难得的和平时期 。
但是 , 1908年慈禧死后 , 形势急转直下 , 上位的摄政王载沣 , 年轻气盛 , 而又狂妄无知 , 一边树立满洲亲贵 , 一边打压汉族士人 , 导致自康乾盛世以来 , 已消弭了百年之久的满汉畛域 , 再度成为危机的中心 。
之后 , 强权人物袁世凯 , 取得军权 , 成为满清的实权人物 , 掌握了满清王朝的命脉 。1911年 , 武昌首义 , 旬日之间 , 天下响应 , 16省份宣布独立 , 脱离清王朝统治 , 清朝在中国内地267年的统治 , 自此土崩瓦解 。
1912年 , 袁世凯威逼宣统帝溥仪 , 下诏退位 , 清王朝宣告终结 。
令人一直疑惑的一个问题是 , 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 , 变法幅度、改革力度 , 都远超以往 , 可以说是戊戌变法的延续 , 而又在诸多方面 , 超越戊戌变法 。
【慈禧主导的清末新政 改革范围比戊戌变法还大】但是 , 慈禧一手镇压戊戌变法 , 仅仅3年 , 当慈禧也开始一手准备大改革时 , 历史却不再给清王朝机会了 , 改革之后仅仅10年 , 满清就灭亡了 ,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推荐阅读